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是對我國科技獎勵體系的重要補充,反映著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與科技實力。科學界的頂尖大獎諾貝爾獎便是由社會力量設立的,我國民間也有一些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近期,青塔收集了2016至2020年公信力較高的社會力量設立的科學技術獎,包括: 何梁何利獎、陳嘉庚科學獎、青年女科學家獎、科學探索獎、未來科學大獎、樹蘭醫學獎、求是杰出獎、光華工程科技獎。 ▎何梁何利獎 何梁何利獎由何梁何利基金設立,該獎項分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三個獎項。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獎金為100萬港元;其余兩項獎金為20萬港元。 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含金量極高,5年來僅有清華大學的施一公院士、廣州醫科大學的鐘南山院士榮獲這項大獎。 從獲獎數量來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獲獎數量最多,均為8項,北京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斬獲5項獎勵,其余高校獲獎數量均在5項以下。 
▎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包括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6個獎項。每個獎項獲獎人數一般為1人,獎金為100萬元。 一直以來,陳嘉庚獎秉承著“寧缺毋濫”的高選拔標準。5年來僅有7所高校有所斬獲。其中,燕山大學、西湖大學作為未入選“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表現突出。 2020年,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四川大學和西湖大學四所高校的學者分別榮獲數理科學獎、技術科學獎、化學科學獎和生命科學獎,陳嘉庚科學獎迎來“大豐收”。 
▎光華工程科技獎 光華工程科技獎是中國工程院主管的工程科技類獎項,用以表彰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做出重要貢獻、取得杰出成就的華人工程科技專家,是中國社會力量設立的中國工程界的最高獎項。 光華工程科技獎包括“工程獎”、“成就獎”和“青年獎”,“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每人100萬元;“光華工程科技獎”每人20萬元。
▎科學探索獎 科學探索獎由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毛淑德、何華武等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每位獲獎者將連續5年、每年獲得60萬元。 5年來,共有來自26所高校的75位學者榮獲此項殊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獲獎人數最多,相比其他高校遙遙領先。 
▎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發起,設置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樹蘭醫學獎 樹蘭醫學獎由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會設立,設有樹蘭醫學獎和樹蘭青年獎,被譽為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樹蘭醫學獎每人獎勵人民幣50萬元,樹蘭醫學青年獎每人獎勵人民幣5萬元。 
▎求是杰出科學家獎 求是杰出科學家獎是香港求是基金會創立的華人科學技術獎項,包括“杰出科學家獎”、“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杰出青年學者獎”和“求是終身成就獎”,“杰出科學家獎”的獎金額為每人100萬元。 
▎青年女科學家獎 青年女科學家獎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以及歐萊雅(中國)聯合設立,是當今世界唯一一項在全球范圍內獎勵和資助從事生命科學領域和基礎科學領域研究的女性科學家的獎項。 該獎包含“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萊雅世界青年女科學家獎學金”兩部分,獎金為每人10萬元。 數據顯示,北京大學在2016-2019年獲得青年女科學家獎人數最多,西安理工大學也表現突出,是近五年來唯一獲得該獎項的“雙非”高校。
▎匯總 綜合來看,獲獎數量較多的單位既有以絕對優勢領先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也有毫不遜色的北京協和醫學院、空軍軍醫大學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以南方科技大學、海軍工程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非“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后起之秀。
在諸多頗具影響力的社會科技獎項中,各類高校百花齊放。唯有如此中國科技才能愈加欣欣向榮,而這正是以社會力量設立科技獎項的價值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