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創新項目的推進,不僅體現了“科技副總”在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方面的積極作用,也展示了校城融合、產學研結合的巨大潛力,有助于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孫健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副教授,他主要幫助企業優化生產工藝,解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技術難題。短短幾個月,他與企業團隊共同研發的iBot關節手術機器人便獲得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上市批準。
“科技副總”是北京市昌平區立足攻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難題,從“需求端”出發創新提出的柔性引才機制。該機制精準鏈接高校、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一方面實現了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有機融合,另一方面進一步密切了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協同合作,形成產才融合的良性循環。
昌平區科教資源豐富、智力資源密集,擁有41所高校及其分校區,匯聚了4.8萬名研發人員。然而,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形成經濟價值的比率并不高,科研成果和企業技術攻關之間存在真空地帶,雙方缺少接觸的機會。為此,昌平區積極研究借鑒先進地區政策與經驗,于2023年初啟動了第一批“科技副總”專項課題征集及選聘工作。
從立項到評選,歷經4個月征集和籌備,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計量院基準工藝所、北大國際醫院等高校、科研機構與天新福、吉因加、愛康宜誠等區內重點企業積極參與申報課題,涉及生物醫藥、先進能源、先進制造等7個領域的32個優秀課題脫穎而出,達成合作意向。2023年8月,首批32位科學家、高級科研人員獲聘“科技副總”,分赴29家企業開展科研攻關。
為確保“科技副總”項目順利進行,2023年4月,昌平區制定實施“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實施意見,通過建立科研成果校企互認機制,將“科技副總”服務期間取得的科研創新成果,產生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價值貢獻,作為其在派出單位晉職、晉級、評聘和晉升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的重要依據,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兼職任職堵點,促進了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間的有效流動。
不僅如此,“科技副總”橫向課題獲得審批后,屬地與接收企業按照對應比例匹配課題資金,同時為“科技副總”提供生活補貼。
“我們還建立了‘科技副總’常態聯系服務機制,優先推薦參評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市級科技計劃項目,享受市區人才政策,允許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按規定兼職兼薪、按勞取酬。”昌平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2024年6月,經過專家評審,生物醫藥、先進能源、先進制造等8個領域的39個優秀課題脫穎而出,獲得昌平區第二批“科技副總”立項支持,“屬地搭臺、企業出題、高校揭榜、引才促產”的發展模式正加速構建。
近日,《昌平區“科技副總”柔性引才工作實施意見》2.0版正式公開發布。第三批“科技副總”申報工作也正式啟動。這次政策再度升級,“科技副總”派出單位范圍擴展到全國范圍內的985和211高校、重點高校的“雙一流”學科專業、知名三甲醫院以及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對于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具有重大經濟價值的“科技副總”課題項目,按項目轉化、產業化投資總額的30%給予資金補貼,補貼總額最高達500萬元,補貼給合作企業。
截至目前,“科技副總”接收企業共獲得課題補貼資金2050萬元,“科技副總”專家獲生活補助340.8萬元,共計2390.8萬元。
此外,昌平區在摸排調研中,還關注到科學家對人事關系、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等的考慮。為此,昌平區創新機制,把“科技副總”人事及工資關系保留在原單位,同步將“科技副總”任職經歷作為職務晉升、職稱評審優先推薦加分項,提升高校、科研機構人才服務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讓高校、科研機構人才到企業兼職任職無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