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張瑋真 攝

重慶市委網信辦副主任何萍、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皮濤,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張紅梅,四川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嚴功軍參加。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張黎主持活動。
媒體融合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指導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作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任務。重慶正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明確提出“要增強全媒體傳播力影響力”“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兩江新區黨工委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堅持守正創新、數字賦能,推動新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實現新突破——大宣傳格局全面重塑、文化生產力持續釋放、隊伍戰斗力充分激發。
記者了解到,兩江新區融合傳播數字化實驗室以新區融媒體中心為主體,以開放共建的方式集聚N家高校、企業、機構等聯合建設運營,形成了獨特的“1+N”建設運行模式。
實驗室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原則,聚焦數字重慶引領下融合傳播新場景、媒體融合和基層治理研究、融合傳播數字化體系、賦能企業出海國際傳播等研究方向,構建“融媒體中心+數字文化企業+高等院校”產學研合作機制。
何萍表示,媒體融合發展10年來,市委網信辦一直致力于推動重慶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兩江新區攜手重點高校和優秀互聯網企業,共建融合傳播數字化實驗室,爭做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實干家”,走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前列,具有很強的探索意義和示范意義。要把握智媒體這個大勢,以數字技術賦能媒體變革;要聚焦傳播力這個關鍵,貫通“創意+技術+藝術+渠道”,生產更多有網感有共鳴的精品爆款;要做實產學研這個機制,充分疊加放大各方優勢,形成一批可操作、可復制的好做法好經驗;要緊扣新重慶建設這個大場景,在服務全市中心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皮濤表示,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是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系統工程。要持續提升平臺能級,真正將實驗室這一協同創新平臺,打造成區級服務高校、企業的平臺和窗口,產出標志性成果,賦能基層治理、區域發展。要著力做好服務保障,進一步完善好實驗室“1+N”運行機制,從新區層面做好服務保障,確保實驗室運行順暢,吸引更多高校企業加入,共享兩江機遇。要加快建設文化強區,通過實驗室建設,進一步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兩江故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動兩江品牌、兩江企業“出海”。
近年來,重慶日報與兩江新區宣傳部、融媒體中心深度合作,聯合推出“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雙城‘鏈’事”等系列報道,收獲廣泛好評,為省級黨報聯動區縣,共同策劃深度報道,樹立了成功樣本。張紅梅表示,希望能進一步借助兩江新區的強大力量,在精品內容、傳播平臺與渠道、智庫與新聞研究、國際傳播、傳媒技術等方面加強合作,講好中國故事、重慶故事,共同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作出更大媒體貢獻。
授牌現場 張瑋真 攝
張黎表示,兩江新區融合傳播數字化實驗室要與各簽約單位通力協作,進一步完善運行架構和管理模式,不斷提升平臺能級,以數字化改革引領系統性變革,構建適應新形勢下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力爭打造成“全國一流、重慶領先”的標桿和示范。
經過一年多的試運行,兩江新區融合傳播數字化實驗室已建成“適配、好用、智慧”融合傳播體系的實驗室1.0版本。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的需求。經過兩江新區融媒體中心全面梳理研究,形成了開發成果、應用需求、產業場景“三張清單”。
活動中,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部長、融媒體中心主任杜術林發布了融合傳播數字化實驗室“三張清單”,包括圖文全流程智慧生產系統、視頻智能生產系統、詞條服務等開發成果清單,兩江區域知識圖譜、兩江數字版權資源庫等應用需求清單,重慶軟件產業中心數字媒體園、環湖企業公園文創數據源等產業場景清單。
融合傳播數字化實驗室的建立,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學術研究資源、一頭連著企業技術前沿。
現場,重慶兩江新區融媒體中心與重慶大學新聞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馬上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連偶(重慶)科技有限公司、空間視創(重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博拉智算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聞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索貝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簽約,將發揮融媒體中心新聞傳播和場景應用優勢、數字文化企業技術研發優勢、高等院校理論研究優勢,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構建“內容+技術+服務”創新平臺,實現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以媒體融合傳播賦能行業發展、產業發展。
合作單位代表作交流發言,結合各單位實際及行業角度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大家紛紛表示,將進一步暢通溝通渠道,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新區數字文化、文化建設等領域的“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