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5日,遼寧聚焦新材料、裝備制造、智能制造、潔凈能源與精細化工等優勢科技和產業領域,以全新體制機制,正式揭牌啟動組建材料、遼河、濱海和黃海四家遼寧實驗室。據介紹,經過一年來的建設發展,遼寧實驗室的科研基礎條件不斷完善,運行管理機制逐步健全,創新資源加速集聚,科研產出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初步顯現。
在強化組織保障方面,推進成立由省長任組長的遼寧實驗室建設推進領導小組,為實驗室建設把航定向、提供支持保障;組建由省市相關領導、相關部門負責同志組成的實驗室理事會,作為實驗室的決策和監督機構,協調解決實驗室建設中的困難問題,整合資源推進實驗室建設發展;施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和學術咨詢制,由實驗室主任全面負責實驗室的日常運行管理,并組建學術委員會提供咨詢意見,保障實驗室科學決策和高效運行。
在加強統籌推進方面,采取“省市共建、以市為主、多方參與”的模式,充分發揮屬地市建設主體作用,為遼寧實驗室建設發展提供資金、土地、基建等要素保障,營造良好科研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實驗室依托單位科技創新“國家隊”優勢,以及實驗室主任戰略科學家的“設計師”功能,堅持“四個面向”,履行維護國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明確實驗室研究領域,凝練研究方向、優化項目布局,持續提升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水平,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遼寧全面振興。
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支持遼寧實驗室建設若干措施》《遼寧省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實施方案》,并指導沈大兩市出臺配套措施,支持遼寧實驗室先行先試,打造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政策特區”和“試驗田”,賦予遼寧實驗室選人用人、經費使用、科研管理、成果轉化等自主權,探索“經費包干”“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等創新舉措,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激勵和保障體系,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釋放實驗室發展潛力。
在統籌財政投入方面,省政府與沈大兩市分別設立遼寧實驗室建設發展資金,穩定支持實驗室人才引進、設備購置、項目實施等科研創新活動。目前,省政府累計投入科研專項資金12億元;沈陽市政府投入科研專項資金4.5億元、基建資金7.8億元;大連市政府投入科研專項資金2億元、基建資金7.9億元。同時,鼓勵支持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科研任務、與企業聯合攻關等方式拓寬科研經費來源,逐步建立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目前,四家實驗室以項目為牽引集聚科研人員582人(其中兩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2人),與鞍鋼、黎明、恒力、瓦軸等一批龍頭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業技術創新中心、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6個,啟動實施重點科研項目56項,推動在遼轉化科技成果30項,累計合同金額3.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