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中國兩家標志性的制造企業——華為與聯想,在一場23年的龜兔賽跑中,今天終于分出了勝負:一家已經稱王世界,并正蒸蒸日上,另一家虧損嚴重,已近強弩之末!令人唏噓!
巨虧8億 聯想快哭了!
聯想成立于1984年,較華為早4年,在早期明顯比華為具有更強的先發優勢。1992年銷售達到17億。
而華為成立于1987年,在1992年銷售額才超過1個億,甚至于因為銷售突破1個億,任正非在年終大會上,哽咽著說出“我們終于活下來了”,這其中曾經所承受的難言壓力不為世人所知。
所以在早期,華為實力遠遜于聯想,1992年的聯想是華為的17倍還要多!
然而,在23年后的今天,兩家公司卻發生了業績、實力的驚天大逆轉!
5月27日,聯想終于公布了2015財年全年業績報告:聯想集團全年營收為2918億元人民幣(449億美元),同比下滑3%;年度凈虧損8.32億元人民幣(1.28億美元)!
而華為發布的2015年報顯示,華為2015年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608億美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369億元人民幣(57億美元),同比增長33%。
一個年凈虧8.32億元,一個年凈利潤369億元!這暗示著新時代已經作出了選擇:聯想時代已經潰敗,華為時代正式崛起!
兩種模式 兩種命運!
華為走的是技術派的代表為主,工作重心在于研發。聯想另一個走的貿易派(買買技術,吃吃老本)的路線。
2004年12月,聯想12.5億美元收購IBM認為是負累的個人電腦部門;
2014年1月,聯想29億美元巨資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2014年9月,聯想23億美元收購IBMX86服務器業務。
后面的三次跨國收購,只能用失敗形容——收購時花費巨額現金流,重組時占用大量資源,百億美元和不可估量的時間成本,僅僅換來了別人玩剩的三流技術!
對比華為,高下立顯。
2015年11月,華為發布的麒麟950手機芯片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品,標志著華為同時占據了全球電信設備業和智能手機芯片的制高點。
在手機的移動終端上,華為更是突飛猛進,2016年中國第一季度手機市場份額華為奪得第一,碾壓蘋果三星!聯想手機呢?呵呵,早已被群眾忘得一干二凈!
一個基本事實是:
過去10年中,華為研發投入累計達到1880億元人民幣(約合200億美元),同期聯想集團研發投入為44.05億美元,不到前者的1/5;
2014年單年,華為研發投入約395-405億元人民幣,超越聯想十年總額,占自身銷售額的14.2%;而聯想的同一數據不到1.9%。
也正是因為如此,一向以專利稱霸的蘋果也不得不向華為低下了驕傲的頭顱,去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需向華為支付數億美元購買專利,這一刻已經載入歷史了!
如今,在聯想跑去深圳灣蓋大樓的時候,華為跑到東莞悶頭搞生產研發。遠離喧囂,對抗全社會的浮躁!華為是一家多么牛逼的企業!
聯想不行了 楊元慶發財了
連續幾年聯想業績一塌糊涂,身為董事長的楊元慶挺身而出:今年獎金我不要了,只拿1.18億年薪外加期權。真是個好領導啊!
楊元慶是這樣回應對他高薪的質疑說:“我不能比我美國的員工、美國的下屬、美國的高管拿著更低的工資,這個說不過去啊”。
▲2015年福布斯中資港股公司CEO薪酬榜部分,數據來源:福布斯
對比任正非,立顯高下!
任正非,40歲了突然一無所有,東山再起創建華為,設計了全員持股制的典型案例,從挑戰思科,到挑戰三星,一直在創造奇跡!
華為每年盈利幾百億,任正非本來可以把企業作為家族私有,卻刻意的把自己的股權稀釋到1.4%了,甚至到了小小股東,其他股權全給了下屬員工。最后企業沒有因為創始人股權的變動而減弱,反而越做越大。
任正非的低調和平常心不是常人能理解的,所以年紀72歲的他還深夜獨自在機場打車。
或許有一天任正非退休了,慢慢沒有多少人會記得他了,一個偉大的創始人,親手締造了商業帝國,慢慢清洗自己的痕跡,建立了足以維持好多年的創新和運營機制,這一點在任正非身上體現的最徹底!
結語:
華為不是那種創業成功之后現在要謀求「守業」的公司,而是一個新一代的巨型企業,仍然繼續向著更高一層的目標,進發。
任正非和眾多IT精英們的華為,正在以“務實”的企業家精神,讓中國,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