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正在由信息時代的第一階段IT時代,轉入第二階段DT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已經注意到,工業時代的組織管理范式,正在走過成熟期。此時僅僅進行組織管理上的優化,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關于未來組織的共識,以及組織變革的實踐,都已有了較大的進展。
“大平臺+小前端”是一種外在的、顯性的靜態結構,隱性的、內在的動態結構則是組織的“動態網狀化”。
“組織”仍將存在,但“公司”可能越來越弱化。“社會性”也仍然是人們的基本屬性,但人們發揮自我能力和與市場連接、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卻與過去大不一樣了。
組織模式的變革,也不只是商業話題,而是與企業、社會和政府都緊密相關,具有深遠的影響。就目前來看,以“云端制“為代表的六大趨勢已經顯現,值得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互聯網經濟十大議題之新組織模式:云端制
來源:阿里研究院
微信:aliresearch
全球正在由信息時代的第一階段IT時代,轉入第二階段DT時代。此時關于組織模式變革的真命題與大命題是什么?或者,借用加里·哈默的提問:“21世紀的前20至30年內,能夠像20世紀早期那樣,產生革命性的管理原理嗎?”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已經注意到,工業時代的組織管理范式,正在走過成熟期。此時僅僅進行組織管理上的優化,是遠遠不夠的。近年來關于未來組織的共識,以及組織變革的實踐,都已有了較大的進展。
原則與隱喻:生命化與網絡化
企業組織是什么?這類問題的答案,其實是由我們習慣的“隱喻”、想象力和認知范式所決定。
隨著上世紀20年代前后大規模生產方式日趨成熟,它的核心原則與特性——標準化、流水線、大規模、集中化,開始向社會經濟的各類組織滲透,如企業、學校、政府等,與之相應的科層制的組織管理體系也得以相伴而行。
今天,這種機械思維和隱喻,開始受到生態、網絡和復雜性思維的持續沖擊。首先是生態化、生命化思維的廣泛引入。互聯網上那些看似無序的活動,何以能夠實現有序的自組織,如維基百科。其次是“網絡”視角的普遍應用。隨著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企業之間、企業之間越來越廣泛和深入的聯網,“網絡”這種話語體系越來越無所不在。最后是復雜系統視角在組織管理領域的逐步興起。
社會大聯網的新景觀 來源:阿里研究院,2015
生態、網絡、復雜……這些視角都是在底層的觀念和隱喻的層面上,對舊有的組織管理范式所展開的撼動。
組織結構:云端制
任何企業都面臨著縱向控制/橫向協同,或集權控制/分權創新的難題。今天的互聯網和云計算,為這一老難題提供的新方法,就是以后端堅實的云平臺(管理或服務平臺+業務平臺)去支持前端的靈活創新,并以“內部多個小前端”去實現與“外部多種個性化需求”的有效對接。這種“大平臺+小前端”的結構,已成為很多企業組織變革的“原型”結構。
7天酒店用IT把流程鎖定,使得銷售、服務、采購、財務等很多流程都通過標準化的方式去實施,在此基礎上,再實施給店長賦權的“放羊式管理”,最終,7天酒店做到了可以讓分店店長自主決定幾乎所有的事情:分店預算、經營指標、用人等。
網上服裝品牌韓都衣舍,每年可以發布近幾萬個自有品牌的新款服裝,極大地考驗著它的應變能力。為此,它在內部實行了鼓勵員工自動自發創新的買手小組制,成立了數百個買手小組。買手小組獨立核算且完全透明,擁有很大的自主權,比如公司只會規定最低定價,而起訂量、定價、生產數量、促銷政策等,則全部由買手小組自己決定。
蘋果的AppStore,淘寶的網絡零售平臺等,同樣也是類似的結構。其特征表現為分布式、自動自發、自治和參與式的治理等。
“大平臺+小前端”是一種外在的、顯性的靜態結構,隱性的、內在的動態結構則是組織的“動態網狀化”。
組織過程:自組織化
互聯網讓跨越企業邊界的大規模協作成為了可能。一方面是公司中很多商業流程,漂移出了企業邊界之外,用過去的概念來描述,就是外包的普遍化。另一方面則是自發、自主、快速聚散的組織共同體的大量出現,即《未來是濕的》一書所稱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Linux、維基百科、快速聚散的閃客、圍繞國外電視劇形成的字幕組等,都是如此。
“組織”仍將存在,但“公司”可能越來越弱化。“社會性”也仍然是人們的基本屬性,但人們發揮自我能力和與市場連接、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卻與過去大不一樣了。
組織邊界:開放化
雖然互聯網讓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都有所下降,但后者的下降速度卻遠快于前者。這種內外下降速度的不一致,帶來了一個重要的結果: “公司”這種組織方式的效率大打折扣了,“公司”與“市場“之間的那堵“墻”,也因此松動了。
從價值鏈的視角來看,研發、設計、制造等很多個商業環節,都出現了一種突破企業邊界、展開社會化協作的大趨勢。寶潔公司注意到,雖然自己擁有8500名研究員,但公司外部還存在著150萬個類似的研究人員,為吸引全球的研究人員在業余時間里分享和貢獻他們的才智,寶潔把內部員工解決不了的問題放到網上,給出解決方案的研究者將獲得報酬。這正是研發環節的開放。
組織規模:小微化
互聯網加速了“小微化”的趨勢。
在根本上這是因為,在工業時代占據主導地位的是“小品種、大批量”的規模經濟,與之相應,組織也在持續走向極大化。但在信息時代,隨著“多品種、小批量”的范圍經濟正在很多個行業里不斷擴展自己的空間,更多組織的規模,相應地也在逐步走向小微化。
組織規模小微化的邏輯 來源:阿里研究院,2015
個體:專家化與柔性化
互聯網時代,人人都是知識工作者,人人也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這將讓個體的工作與生活更加柔性化。一方面,個體的潛能將得到極大釋放,每個人的特長都可以方便地在市場上“兌現”,而不一定要全職加入某一企業組織,才能實現個人能力與市場的交換。另一方面,工業時代那種工作、生活、學習割裂,個體無法柔性安排工作與生活的狀態也將得到很大改變,類似于工作、生活、學習一體化的SOHO式工作、彈性工作等新形態將更為普遍。
組織模式的變革,也不只是商業話題,而是與企業、社會和政府都緊密相關,具有深遠的影響。就目前來看,以“云端制“為代表,以上六大趨勢已經顯現,值得進一步關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