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發生四氯乙烷污染、漢江武漢段水質發生氨氮超標、蘭州自來水發生苯污染、杭州自來水出現異味……突發性水污染讓飲水安全頻頻亮起紅燈。
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迫在眉睫。4月中旬,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第一階段主題成果評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透露,我國正在構建流域突發性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體系,預計于2015年全部建成并向全國推廣。
鄭丙輝介紹,去年10月,他與其研究團隊完成的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監控預警主題“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通過驗收,這一項目通過挖掘現有流域水環境信息資源,建立風險源識別,風險分析、評估、預警和應急控制技術方法,建設了三峽庫區、太湖和遼河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示范工程,目前已實現業務化運行。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已經構建了“風險源識別評估—環境風險監控—環境風險快速模擬—污染事故應急評估—特征污染物應急控制”完整的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體系;構建了三峽庫區、遼河流域水環境風險評估與預警技術平臺。
“技術體系構建和預警平臺建設主要是為了解決流域水環境監測、水環境風險管理和決策的科學化與信息化問題。”鄭丙輝說。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鄭丙輝表示,目前,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體系的推廣和應用,還面臨著人才資源、技術水平和體制機制三方面的困難。
“地方缺乏高素質水平的體系管理人員是體系推廣中的最大難題。”鄭丙輝說,隨著系統不斷更新、完善,系統的有效利用不僅需要技術后臺的支撐,更需要人才前臺的支持。
同時,各個地區監控預警技術水平的參差不齊也為風險評估預警技術體系的推廣帶來挑戰。“上海、重慶、江蘇等地區環境信息化技術水平較高,正在構建流域水環境管理信息平臺。目前,在太湖流域水環境管理決策平臺中,水專項技術成果已經在生態監測、生態評估、藻類水華預警方面發揮作用。但在技術水平不高的地方,即使體系建立起來,后期也難用起來。”鄭丙輝說。
與此同時,鄭丙輝認為,我國水環境的行政區管理模式,也為技術體系的推廣帶來阻力。
“水環境管理應該以流域為管理單元。我國現在主要還是實行行政區管理辦法,缺乏有效的流域水環境模式。”鄭丙輝說,條、塊分割使流域水環境風險管理水平難以提高;不同行政區間的管理,同一行政區甚至每個市里都有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分別管理水量和水質。
“我們現在只具有了共享的技術,卻沒有共享的體制。怎么從體制上突破限制,是我們科研人員難以解決的問題。”鄭丙輝說。
在他看來,要建立統一的、以流域為管理單元的水環境風險評估預警技術平臺,最關鍵的是要實現數據共享。“只有來自水利部門的水文數據每天都更新,來自環保部門的各種風險源、水質信息不斷更新,這樣的技術平臺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