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選擇退出實出無奈卻見風骨。對科學家而言固然遺憾,但對IEEE而言,少了更加多元的學術聲音和意見,其客觀性、權威性也必將受影響。
在科學進步日益需要凝聚全人類智慧的今天,IEEE受政治干預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為,恰恰提醒了我們“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科學是無國界的。在全球經濟、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IEEE在電氣及電子工程、計算機、通信等領域中,發表的技術文獻占到全球同類文獻的30%。不少科學家正是基于對這一國際權威學術組織的信任和認可,一路追隨,不斷貢獻智慧與方案。IEEE今天之成就,亦與世界各國一流科學家的廣泛深入參與密不可分。IEEE的作法顯然突破了“科學無國界”的底線。
然而,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當正當、合理的權益被無端侵犯,當為人類科學事業奮斗的赤誠之心被抹黑,必須旗幟鮮明地表示抗議,毫不猶豫地維護應有的合法權益。這絕非意氣用事,而是對自身尊嚴的捍衛,對“科學無國界”這一人類共同理念的尊重,對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全球科學家群體權益的伸張,是用行動捍衛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的尊嚴。
我們應清醒認識到,祖國科技實力強了,科學家才會在參與國際合作中得到應有的尊重。近年來,中國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一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中國科學家更是身體力行地為全球科學事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無論是“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還是SKA(平方公里陣列射電天文望遠鏡)項目,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都離不開中國人的參與;嫦娥四號上搭載了來自德國、荷蘭等多國的科學儀器,中國還將繼續向全世界開放月球探測器上搭載國際載荷的機會……跨越國界、共同探索,是為了給全人類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自強不息、自主創新也不等于閉門造車、故步自封。中國科技的進步離不開與世界合作,世界科技的發展也必然需要一個充滿創新活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