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以上新型研發機構,由“雙一流”高校組建
南京大學江寧環保技術創新研究院去年底簽約落戶江寧開發區。在環保技術上,研究院有自己的“王牌”團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全興做技術“后盾”;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南大環境學院副院長李愛民親自“坐鎮”。
研究院負責人梁英告訴記者,研究院同步成立南京環保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以企業為實施主體的創新平臺,并實施以水專項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為核心的“技術二次開發—成果孵化—聯盟集成—平臺推廣—機制保障”全鏈條科技成果與產業化轉化路徑。今年上半年,江北某環保項目招標,項目涉及VOC有機廢氣治理和尾水處理,研究院孵化企業南京華創環境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順利接下了工程。
裝個手機APP就有可能泄露個人隱私——如今,網絡信息安全備受關注。今年1月底,由東南大學、北京天融信網絡安全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軟件所和江寧開發區4方共建的南京網絡空間安全技術研究院簽約落戶南京江寧開發區無線谷,東大學科帶頭人、研究院掌門人胡愛群和他的東大團隊踏上了網絡空間安全技術產業化之路。
胡愛群告訴記者,以前他和團隊承接了不少企業的產業化項目,但僅限于訂單合作,比如企業有什么技術需求,他和團隊就負責提供解決方案。研究院成立后,以市場化的方式推進科研成果產業化,團隊成員更加得心應手。
依托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的創新成果走出“圍墻”,實現產業化,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目前南京已有的新型研發機構中,和國內“雙一流”高校合作共建的占65%,其中,與清華大學(清華研究院)合作的有9個,與南京大學合作的有20多個,與東南大學合作的有20個左右,與國際高校院所合作的有9個。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中心開展新產品研發、項目孵化的占35%,不少研發項目處于前沿領域,市場前景看好。
名城攜手名校,創新合作共贏
讓高校院所的創新成果走出來,讓地方的創新需求走進去——依托新型研發機構組建,全市出現名城攜手名校,創新合作共贏的生動局面。
今年8月,《南京大學關于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的實施細則(試行)》發布,明確提出支持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助力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推進“雙一流”和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努力走出一條以“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示范性”為特征的成果轉化途徑。南大還專門成立南京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總院,提供全鏈條產學研融合服務。截至目前,南京大學與南京已共建成立20多家新型研發機構,是目前高??蒲性核薪⑿滦脱邪l機構最多的。
“原來,教授們手捧著技術找人投資,現在,一個研究院背后有強大的教授團隊進行技術支撐。”梁英說,對于高校來說,成立新型研發機構還帶來了“意外收獲”——教授們從實踐中涌現出來的課題源源不斷,因為有實踐數據支撐,論文引用率相對也大大提高。
經過整合設立的15個高新園區正逐漸成為名城攜手名校的創新主陣地。根據最新發布的高新區(園)創新發展“三季度榜單”,15個高新區(園)新增科技企業、發明專利申請、企業研發投入等創新指標均提升明顯。
搭建校友“朋友圈”,創新集群加速崛起
大批具有高??蒲性核尘暗男滦脱邪l機構的組建,也撬動了南京龐大的校友經濟。
東大校友總會秘書長姚志彪告訴記者,東南大學在全球約有31萬校友。今年上半年東大校慶活動,全球100個左右校友會來了86個校友會負責人??倳iT組織他們到江寧區實地考察,并開展了南京創業創新政策推介活動。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應用技術研究中心和南京江北新區簽約共建的南京清研新材料研究院,是首批落地南京的新型研發機構。“團隊里很多人都有清華背景,就連原來在揚子石化工作的師弟、清華大學碩士張奇也被我拉來做了副總,專門負責對接清華產業化項目。”研究院總經理游石基介紹,目前,清華大學一批科研成果正在這里加速轉化,包括高性能反滲透膜材料和高分子液晶聚酯開發等項目。其中,高性能反滲透膜材料橫跨新材料和節能環保兩大領域,產品對于工業領域和健康家用凈水領域均有顯著價值。
隨著新型研發機構帶來的創新資源,一批創新集群正加速崛起。
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開發區依托雄厚的產業資源和仙林大學城豐富的科教資源,牽頭規劃建設了“中國(南京)智谷”。通過深化與南大、北大、南郵、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設了人工智能新型研發機構15家,落戶人工智能企業達120多家,預計今年人工智能企業營收將超過100億元。
依托與秦淮區合作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高頻器件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電科第五十五所正瞄準深空探測、衛星遙感、空間通信、安檢成像等市場加快研制攻關,同時布局太赫茲技術、毫米波芯片、光電集成器件、碳納米管及石墨烯5大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最終目標是打造國家級水平的高頻器件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