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參芪含片入口,齒頰間藥香彌漫。“包裝衛生、食用便捷,這些產品正讓中醫藥養生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該公司副總經理楊發軍道出了產業轉型的初衷。依托當地道地藥材,渭水源已研發出多款藥食同源中藥康養系列產品。“截至目前,我們累計開展科研項目23項,投入研發經費868.52萬元,開發出黨參、當歸、黃芪等道地中藥精制飲片小包裝系列產品30多種,以及中藥袋泡茶、參芪含片等中藥康養系列產品8個,把實驗室研發的成果實實在在搬到了生產線上。”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依托強大的研發轉化能力,現已發展成為集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生產銷售、藥食同源產品開發、中醫藥產業關鍵技術研究和檢測檢驗為一體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024年產值達1.68億元。
數據顯示,近年來,渭源縣精準把握黨參、黃芪、當歸納入“藥食同源”試點的機遇,全力打造“渭源藥膳”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支持企業研發生產代用茶、功能性食品、藥膳保健酒、中藥化妝品等大健康產品,激勵餐飲行業和醫療機構研發“渭源藥膳”系列名菜、名方、名湯、名茶等產品。目前,全縣有“藥食同源”生產企業7家,研發固體飲料、調味品、混合類代用茶、壓片糖果等5類165個產品,完成產品備案24個,年銷售額達6000萬元以上。
支撐這股產業勃興的,是科技創新的強勁引擎。在渭源縣,“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正為企業插上騰飛之翼。
甘肅世邦星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旺斌表示,深化“科技興企、聯合研發”機制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為實現長久發展,企業構建了“企業+基地+初加工+高校+創新”的鏈條式運營模式,三年間自主立項13項科研項目,制定企業標準20項,打造出“定西寬粉”系列、五谷養生面、參芪健康食品三大產品鏈,2024年產值達6000萬元。
將企業推向創新主體地位,渭源縣展現出清晰的路徑與決心。2024年,全縣財政科技支出6098萬元,同比增長1.9%;爭取科技項目資金985萬元,實施重點科技項目22個。創新主體隊伍顯著壯大: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家、省級創新型企業6家、市級以上創新平臺4家。截至目前,全縣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3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7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3家、市級以上創新平臺15家,創新生態日益完善。
協同創新平臺亦在夯實根基。渭源縣與甘肅省啟迪綠色科技創新公司共建“甘肅省科技成果轉化賦能中心渭源縣示范工作站”,確定示范轉化科技成果10項(其中6項列為市級重點),登記省級科技成果28項。全縣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達24家,技術合同交易額攀升至5.6億元,技術市場活力涌動。
創新驅動,人才是核心動能。
渭源縣創新科技人才機制,強化“引用服”協同,為新質生產力匯聚力量。以國家科技特派團為核心,統籌29名省市“三區”人才、89名縣級科技特派員,組建了中藥材、馬鈴薯等6支專業科技服務團隊。他們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建立26個、總面積15萬畝的新技術試驗示范基地,解決產業關鍵技術21項,轉化應用成果3項,培育特色產業標準體系4個。同時,開展150場次、覆蓋2800多人次的培訓,培養23名本土技術骨干。科技志愿服務隊定期開展“五進”活動,在“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節點發放科技資料逾1.2萬份,接受咨詢近8000人次,將科學素養的種子播撒在基層土壤。
牽住科技創新“牛鼻子”,下好高質量發展“先手棋”,渭源縣推動創新驅動戰略走深走實,交出亮眼答卷。2024年,其科技創新五項主要指標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科技創新指數提升至96.15%。天成興渭藥業、隴源紅生物科技等企業帶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8億元,增長15%;佛慈紅日藥業成為全市首家通過2A級兩化融合貫標評定的醫藥企業;全縣中藥材、馬鈴薯全產業鏈產值分別攀升至56億元、32億元。
尤為矚目的是,渭源縣26家中藥材精深加工企業研發生產“藥食同源”大健康產品50種、中藥配方顆粒546種;馬鈴薯企業推出“定西寬粉”及鮮食系列產品39種。一條融合傳統道地資源與現代科技創新的特色產業鏈條正日益清晰、強韌。
展望未來,渭源縣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渭源縣將聚焦‘一區三地’建設目標,加快省級創新型縣建設步伐,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創新主體‘擴量提質’行動,深化‘人才+項目+基地+產業’融合育才模式,為渭源高質量發展筑牢更為堅實的科技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