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東路像一條“珍珠項鏈”串連起濱湖區80%以上的科教資源。全長只有11.8公里的山水東路,沿線集聚了江南大學、東南大學無錫校區、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等2所雙一流高校和6個省部屬科研院所,院所“濃度”位于全國縣區前列,誕生了“奮斗者”號、“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等一大批“國之重器”。
在山水東路,已發展出現象級的“院所經濟”。近年來,山水東路各類大院大所與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超1000個,累計交易額近億元。
“才+財”兩位一體成就創新策源地
“才”與“財”都是打造科創高地不可缺少的必備保障。作為濱湖創新版圖的璀璨明珠,山水東路科創谷不僅以其高度的創新濃度和密集的人才集聚引領著區域的發展潮流,更成為人才之潮奔涌不息的活力源泉。
據統計,目前科創谷集聚高層次人才7500余人,約占全區人才總數的60%,其中院士7人,國家級人才25人、省級人才105人。以“滿足人才的實際需要”為根本,現場,山水東路科創谷國際人才社區首批科研院所人才正式入住,精心筑造的國際人才社區兼具交通便捷、環境優越、品質上乘等優勢,將全方位助力人才在濱湖安心工作、愜意生活。
為更好托舉產業鏈與人才鏈的高效融合,集聚高層次人才扎根濱湖,論壇上發布了“濱湖人才港”規劃。據介紹,人才港將以“滿足人才的實際需要”為根本、把“注入人才喜愛的要素”作為導向,在科創谷進行選址,打造一個最美環境、最高效率、最優服務、最佳體驗的“超級綜合體”“濱湖會客廳”,通過整合政務、人才交流、資源對接等方式不斷優化人才服務綜合環境。
現場還集中簽約了一批產學研合作項目、科技創業項目,并落地了錫創聚力股權投資基金、鼎祺中肅成果轉化基金、國聯新創知識產權基金3個成果轉化基金,圍繞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低碳環保、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通過專項基金的精準投放與深度參與,將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發展等多個維度推動產業升級與創新發展。
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將這片無錫科創濃度最高、人才集聚最密的區域打造成為創新策源地?此次論壇上,山水東路科創谷總體規劃重磅發布。
據介紹,“科創谷”的全新空間形態進一步強化了山水東路科技創新策源的功能,將按照“一路兩園多節點”整體規劃布局建設,其中“一路”將打通外聯環太湖科創圈三省一市的“高速通道”;“兩園”為南泉科技園和大學科技園;“多節點”為沿線分布的無錫太湖植物園、太湖自然資源博物館、吳塘門文創園、堯歌里古村以及一系列測試基地、研發基地、創新中心、商業服務配套類項目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成果產業化是科技創新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關鍵一躍。為充分整合社會資源,促進成果轉化,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最后一公里,論壇現場,濱湖區科學技術局與上海技術交易所舉行了戰略簽約儀式。
未來濱湖區將依托上海技術交易所的技術交易網絡與技術要素資源,針對區域特點定制“盤點—評估—交易”一站式成果托管服務,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在實踐中蹚出一條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路徑。
寧德核電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王澍告訴南都記者,從企業端看,產學研關系仍有現實痛點。“我們需要一個機制,讓產業需求和科研成果實現雙向奔赴。很多技術在實驗室的表現非常好,但由于缺少中試,距離商業化還有很長距離,所以,我們會簽署合作協議來明確企業的主導地位,確保實驗室出來的東西可以在工業場景中使用。以及,我們也希望能在和上海技術交易所的合作中,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一起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