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合肥高新區的中科采象科技有限公司里,科研人員正在開展針對海底電纜地震波采集測量技術的專項攻關。
該項目的牽頭人曹平,是中國科大副教授,一直投身于高精尖海洋物探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發工作。此前形成了一批論文和專利,可這些成果卻始終停留在實驗室。
賦權改革試點讓三方實現共贏
2017年,科研團隊依托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先研院”)成立先進測量儀器應用工程中心。2021年,乘上科技部國家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的東風,曹平所在的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大先研院聯合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過去,由于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歸屬單位,無法賦權給技術發明人,想要轉化審核流程非常繁瑣。開展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就是將科技成果所有權通過先賦權、再轉讓的方式完全讓渡給科研團隊。”中國科大先研院有關負責人介紹。
如此一來,像曹平這樣的科研人員就真正成為成果的主人,他們能夠自主組建團隊、成立公司,學校與他們會按照協議約定收益分配比例,實現了高校、科研人員、轉化企業三方共贏。
由安徽省、合肥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方共建的中國科大先研院,已經探索出一條獨特的新型研發機構發展新模式。
創新科研管理機制,試點項目經費包干制度,切實激發團隊創新活力;創新人才管理機制,構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體系,探索自然科研系列職稱自主評審,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搶抓科技成果賦權試點機遇,明確中國科大科技成果通過轉讓或授權至先研院,打破成果轉化的隱形藩籬……
截至目前,中國科大先研院已累計建成應用工程技術中心23家,聯合實驗室73家,累計孵化企業超33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6家。
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
不止是中國科大先研院,近年來,合肥市匯聚創新資源,與大院大所、高層次人才團隊、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積極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質擴量,讓更多科研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
如今,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集聚科大硅谷,成立兩年來,科大硅谷拔節生長,創新生態蓬勃起勢,目前已落地創新型企業超1391家,集聚各類基金200多支,總規模超過2300億元。“高標準建設科大硅谷,就是要打造科技改革的‘試驗田’和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高產田’。”科大硅谷相關負責表示。
截至目前,合肥市累計組建新型研發機構55家,引育企業1500余家,集聚人才5000余人,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40余家。同時,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力應用研究,累計建成省級以上科研平臺100余個,推動產業技術攻關,開展橫向、縱向課題研究3000余項,累計授權發明專利1400余項,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技術服務超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