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成立三年以來,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探索出一條什么樣的科研與成果轉化新路徑?
5月25日,由實驗室和廣東省呼吸與健康學會主辦的2024南山呼吸健康論壇暨廣州國家實驗室成立三周年系列學術活動在廣州開幕。“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實驗室主任鐘南山表示,三年來實驗室發揮“總平臺、總鏈長”作用,積極踐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全國廣泛凝聚優勢研究力量。

此次活動為期三天,設置3個主論壇、26個分論壇及其他會議,包括鐘南山、程京、謝曉亮、高福、徐濤、吳玉章6位院士在內的國內頂尖專家學者與研究“新生代”濟濟一堂,圍繞肺癌、慢阻肺、肺結節等三大疾病線,為呼吸系統疾病的研究和診斷貢獻智慧、碰撞火花。
實驗室交出三周年“成績單”
鐘南山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呼吸健康必須成為衛生健康治理的重要議題。論壇恰逢廣州國家實驗室成立三周年,實驗室自2021年5月18日掛牌成立以來,發揮“總平臺、總鏈長”作用,積極踐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面向全國廣泛凝聚優勢研究力量,按照“雙轉化、雙推廣”的科技研發理念,全力開展創新探索。未來,實驗室將繼續深化“跨學科、高強度、大協作”攻關模式,爭取實現呼吸系統傳染病、重大呼吸慢病以及呼吸系統診療設備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
在主旨報告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生物島實驗室主任徐濤作《廣州國家實驗室成立三周年主題報告》。
廣州日報記者了解到,三年來,廣州國家實驗室研發上市了5款新冠藥物疫苗,包括國際上第一個3CL擬肽類靶向新冠治療藥物來瑞特韋片,解決了老年人以及基礎疾病患者等人群安全使用新冠藥物的世界難題;研發了全球第一個通過腫瘤體內注射給藥的高效、廣譜、低毒、特異性腫瘤化學致壞死藥物,填補了中央型非小細胞肺癌藥物介入治療空白;建立胸部疾病AI診斷工具,將早期肺癌診斷準確率提高到91%,減少73%不必要手術;開創胸外科“無管”微創手術新模式,實現45%患者術后24小時內出院,肺癌5年生存率提高7.5%。同時,實驗室還研發了首臺國產商業場發射透射電子顯微鏡TH-F120,打破了透射電鏡100%依賴進口的現狀,為開展科學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主旨報告:“院士天團”關注人工智能等新領域
人工智能、免疫治療、基因組醫學、生物芯片……此次論壇的主旨報告環節,既有星光熠熠的“院士天團”,也有含金量十足的報告主題,緊貼呼吸健康的最新研究成果、前沿治療技術和臨床診療經驗展開。
“AI不是未來,就是現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高福在《AI,藥物發現和疫苗設計》主旨報告中分享了多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藥物發現和疫苗設計、大幅提升科研效率的前沿案例,包括前不久David Baker團隊發表的最新成果:首次使用生成人工智能來設計制造全新的抗體。他強調,人工智能三大關鍵要素是數據、算法、算力,“臨床工作者一定要保持數據真實性。”
隨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軍醫大學全軍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吳玉章帶來了免疫治療相關的主旨報告《A Fast Knot on Immunotherapy:Peripheral Exhaustion versus Central Exhaustion》。中國科學院院士、昌平國家實驗室主任謝曉亮分享了《基因組醫學的新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則在《創新技術、健康呼吸》主旨報告中介紹了“樣本進-結果出”的全集成微流控芯片、全球唯一輕型車載移動實驗室等成果。
專家受訪:慢阻肺病人要重視規律治療
當前,人類呼吸健康仍面臨巨大挑戰,呼吸系統疾病如慢阻肺、肺癌、肺結核、哮喘、新冠、流感等,為全球帶來巨大的健康負擔。
在“呼吸重大慢病防治”和“肺結節/肺癌新視界”專題報告環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榮昌教授,呼吸疾病國家臨床研究中心關偉杰副主任,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國家心肺疾病研究所氣道炎癥部主任Kian Fan Chung教授,解放軍總醫院全軍呼吸病研究所陳良安所長,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周承志副院長等5位權威專家分別從慢阻肺病、重癥哮喘、支氣管擴張癥、多灶性肺結節、肺癌等多個呼吸系統疾病出發,向參會人員作了專業的報告和分享。
發現肺結節,意味著有癌癥風險嗎?周承志受訪時告訴記者,肺結節不是肺癌,是個形態學概念,指的是肺里面孤立性的、不含肺組織的、直徑小于三公分的形態異常的影像。“絕大部分肺結節是良性的,只有極少會在各種因素例如自身的遺傳、環境因素或致癌風險下會導致惡性變化。”
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人數高達9990萬人,每年近100萬人死于慢阻肺,年度治療直接醫療費用近1500億元,是中國第三大單病種死因。慢阻肺疾病全球倡議(GOLD)自2001年發布第一版《慢阻肺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全球策略》以來,多次發布修訂版。
“今天一大變化是在英文版、西班牙文版以外,首次發布了官方認可的中文版。”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醫師鄭勁平表示,這既為國內科研人員更好地與全球同步理解認識慢阻肺,也為中國慢阻肺研究成果推向海外提供助力。他期待與論壇同期舉行的慢阻肺GOLD分論壇將喚起更多公眾對該疾病的重視,“首先是呼吁及早診斷、積極干預。此外,很多病人對規律治療、規范治療的重視程度還是不足,要規律治療才能防止疾病加重。”
成果展會:既要“高精尖”,也要基層用得上
場內是聚焦前沿的“學會”,場外則是聚焦轉化的“展會”。
超快速PCR擴增儀、全自動單細胞測序文庫制備系統、微創靶向腫瘤消融藥物PTS普羅仙安、完成III期臨床研究的甲型流感治療藥物安睿威……廣州國家實驗室展區帶來一批高端科學儀器、創新藥物成果,生動詮釋了“雙轉化、雙推廣”理念:力爭通過基礎研究向臨床研究、經驗醫學向循證醫學的轉化,形成可向市場、基層推廣的診治技術和產品。
作為國家實驗室,既要研發透射電鏡這樣的高精尖設備,也要研究基層用得上的簡便、安全、有效的藥物和器械,例如超快速PCR擴增儀。“傳統PCR檢測需要一兩個小時,我們攻克技術難點,研制出超快速PCR擴增儀,將檢測時間大幅縮短至5分鐘至10分鐘,助力傳染病防控。”廣州實驗室PI徐強表示。
全自動單細胞測序系統是廣州國家實驗室院士團隊科技成果轉化的產品,基于自主研發并擁有PCT國際專利的微閥微流控芯片技術和高敏熒光檢測技術,實現高效穩定的單細胞和編碼微球共包裹。“這個產品不僅在細胞的捕獲率、配對率指標達到業界領先水平,還具備其他產品沒有的功能,例如區分死細胞/活細胞、篩選微量稀有細胞等,更適合真實臨床樣本和人群隊列研究等。全自動單細胞測序系統包括設備、微流控芯片、試劑耗材都已實現國產自主可控。”利德健康科技(廣州)有限公司CEO張峰介紹道。
藥物方面,實驗室聯合研發的PTS普羅仙安(甲苯磺酰胺注射液)是全球第一個通過腫瘤體內注射給藥的微創靶向消融藥物,填補了氣道腫瘤藥物介入治療的空白,于2022年11月獲批上市。“到目前已有超過200位肺癌氣道阻塞患者接受PTS局部化學消融治療,包括腺樣囊性癌、隆突部位腫瘤、惡性腫瘤侵犯淋巴結導致外壓狹窄等難治的類型,或者也可以和物理消融聯合應用,為患者帶來更多臨床獲益。”紅日健達康副總經理田莉介紹。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由實驗室聯合廣東眾生睿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研發的甲型流感治療藥物安睿威,目前已完成III期臨床研究、遞交新藥上市申請并獲受理。“順利的話,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可獲批上市,有望成為全球首個臨床治療甲型流感的RNA聚合酶PB2抑制劑。”眾生睿創CMC開發部&生物學部高級總監劉卓偉介紹,安睿威對多種野生型流感病毒株、奧司他韋耐藥株、瑪巴洛沙韋耐藥株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等均有強效抗病毒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