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區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連續5年位居全國榜首;上海—蘇州集群位列世界科技創新集群第6位;在《2022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單上,上海升至全球第3位;上海牽頭組建的3家國家實驗室完成高質量入軌運行;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三大頂尖學術期刊(CNS)上發表論文數量占全國總數的近1/3……《2022上海科技進步報告》昨天發布,由一個個亮眼數字勾勒出的創新成績單表明,上海高水平科技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持續提升,科技部署“施工圖”正高質量轉為“實景畫”。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大投入夯實基礎研究
2022年,上海科技投入穩步增長,承接國家重大任務“當仁不讓”。全社會研發經費(R&D)支出占GDP的比重為4.2%左右,較2021年的4.1%又有提升。智慧天網(2期)、阿爾茨海默病、重大突發傳染病防控、腦機接口、光學憶阻器的納米光芯片等5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啟動,至此上海已啟動15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此外,上海去年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29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649項。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3+4”總體格局初現。上海牽頭組建的3家國家實驗室完成高質量入軌運行,已集聚包括兩院院士、領軍科學家、海外人才等在內的全時科研人員約1500人,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4家國家實驗室基地已先期啟動,支持和培育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在基礎研究方面,2022年,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CNS)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120篇,同比增長12.1%,占全國總數的28.8%。
上海始終堅持自由探索與戰略導向相結合,優化基礎研究發展環境。支持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中科院上海分院首批3家“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試點單位在項目遴選、考核評價等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在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等單位開展第2批“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試點。同時,在基礎研究領域探索政府與企業多元投入機制,實施“探索者”計劃,資助項目17項,引導企業投入936萬元。
搶抓新賽道新機遇,企業創新動力強勁
過去一年,上海繼續深入實施三大先導產業“上海方案”,持續推進前沿技術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科技供給,打造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其中,集成電路重大關鍵裝備取得階段性進展;年內上海共獲批上市4個1類創新藥,178個1類創新藥獲批進入臨床,15個創新器械產品進入國家和上海市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人工智能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大規模視覺模型與算法開源開放平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面對疫情沖擊,上海科技創新以“激流勇進”的態勢支撐高質量發展。2022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總產值較上年增長7.2%,其中新能源汽車產值較上年增長64.4%。同時,聚焦6G、元宇宙等新賽道開展前沿技術布局,在張江區域推進面向Network2030的信息中心網絡規模試驗,發布面向下一代互聯網(Web3.0)的共識互聯網操作系統ConfluxOS。
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創新實力不斷增強。2022年,上海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超2.2萬家,同比增長10%。全年新增155家科技小巨人(含培育)累計超過260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78家,位列全國第二,募集資金金額居全國第一。去年,全市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達38265項,成交金額4003.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45%。全市高校院所以許可、轉讓、作價投資三種方式轉化成果的合同金額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
厚植創新土壤,共耕制度創新“試驗田”
引才引智方面,上海高層次人才“塔尖”加快壘高,青年人才“塔基”持續壯大。推出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不見面”審批5.0版,創設外籍人才牽頭承擔基礎研究項目,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37萬余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7.1萬余份,外國人才數量和高端人才總量均居全國第一。
長三角創新“濃度”不斷提升,共耕制度創新“試驗田”。科技部、三省一市協同的“4+1”新機制基本形成,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正式啟動,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約占全國1/3,發明專利授權量約占全國1/3,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約占全國1/3,集聚重大科學設施23個。
加快科技體制改革,開展“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干制”等組織支持模式探索,以改革激發創新活力。788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204個軟科學青年及自選項目全部納入“包干制”試點范圍。同時在科技人才項目中推行“包干制”,科技“啟明星”和“學術/技術帶頭人”項目納入“包干制”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