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技創新版圖中,國家重點實驗室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這些幾乎覆蓋所有重點學科領域的科研實體,被稱作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主力軍”,它們的創新水平和科研產出關乎中國這艘巨輪的創新引擎能轉得多快,同時,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評價一所高校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因此它們的每一次“大修”,都會備受社會關注。
截至目前,算上企業、省部共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接近340家,是我國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否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一所高校實力的象征。
從國家重點實驗室到全國重點實驗室,從名稱上來看差別不大,而且都是國家級的,但是從歷史使命和國家定位上來看,差別還是很大的。在2022年1月1日執行的《科學技術進步法(2021年修訂)》中明確規定,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完善穩定支持機制。為了完成歷史使命,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就勢在必行。
首批20個標桿確定
在法律層面規定之后,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推進工作有序進行,目前相關部門已經篩選出了首批20個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經過梳理,20個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如下:
早在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要求“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2019年和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兩次提出“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加快推動國家實驗室建設,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體系進行重組。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好國家實驗室作用,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這意味著,全國重點實驗室可能接替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到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科學技術進步法明確規定,“國家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科技創新領域建設國家實驗室,建立健全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支撐的實驗室體系,完善穩定支持機制。”同月召開的2022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加突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動國家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完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階段性任務。
從“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到“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由“破”到“立”,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調整方式與建設路徑,也日益清晰。
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一批新的全國重點實驗室爭以全新的面貌,全力崛起,期待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改革完成后,煥發全新的生機,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