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代君說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的“雙區驅動”重大歷史發展機遇下,奏響40載華章的深圳經濟特區不斷夯實科技創新基礎,以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雙中心”為主線,圍繞前沿基礎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重大科學問題,錨定基礎研究持續發力,以深圳灣實驗室為代表的高水平創新載體迅速崛起,成為深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聚各方創新資源的重要平臺。

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和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舉辦的深圳灣實驗室(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廣東省實驗室)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瞄準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需要,以培育創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為目標而做的部署。自2019年4月3日揭牌以來,實驗室馬不停蹄地啟動各項工作,目前已在管理機制改革、創新資源集聚、科研攻關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布局重大項目聚焦科研攻關
深圳灣實驗室通過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凝練重大科學和關鍵技術問題,布局8-10個重大項目,現已進入可行性論證階段。
現階段,實驗室主要開展腫瘤微環境異質性與食管鱗癌復發轉移及治療耐受研究、計算分子科學軟件開發、新冠病毒研究等科研項目。其中,在新冠病毒的新藥研發、病毒測序、藥物篩選等多個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已提交PCT專利申請一項,美國專利申請一項。
成立至今,實驗室在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研究及治療、罕見病的基礎研究、藥物有機合成、藥物蛋白計算等方面取得進展,于Nat。 Biomed。Eng。,JACS,Nat。 Commun。,PNAS等期刊發表論文破百篇。獲省基礎與應用基礎重大項目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4項,新冠病毒科技攻關應急專項1項,參與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1項。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既迎天下英才,又育本土新苗。作為聚集各類高水平創新人才的重要創新載體,實驗室堅持積極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目前實驗室在職人員425人,其中博士126人,院士、“長江”“杰青”等國家、省、市高層次人才44人,科研人員占比為77%,集聚了數十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參與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目前主要通過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聯合招收博士后,并積極申請博士后工作站的設立。同時,實驗室與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首都醫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實現博士研究生聯合招生,與南方科技大學聯合招收專業碩士,并在積極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大學、清華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溝通合作招生事宜,未來將與更多知名高校建立合作。
按照規劃,實驗室5年內將建設200個科研團隊,科研人員規模達2500人,形成包括中外院士在內的各類領軍人才梯級隊伍。
?協同創新開拓新局
融合創新是建設廣東省實驗室的一個初衷,目前深圳灣實驗室在集聚各方創新資源,開展協同創新方面已取得新突破。

據了解,深圳灣實驗室與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等10家單位簽署了合作共建協議。此外,實驗室積極與醫院、醫藥企業等相關行業領域單位開展合作,與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將圍繞平臺共建、科研合作、人才培養、醫療器械及藥品檢驗檢測等方面開展合作;與深圳市衛光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圍繞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研究、知識產權與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開展合作;坪山生物醫藥研發轉化中心與潤加速創業服務(深圳)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生物醫藥等專業領域,形成產業對接矩陣,聯合孵化創新創業領域項目。
?入駐光明科學城實踐新作為
6月18日,深圳灣實驗室在光明區高科創新中心舉辦入駐光明啟動儀式,標志著實驗室建設進入新階段。據介紹,實驗室永久場地擬選址光明科學城啟動區,占地面積23.8萬平方米。
深圳灣實驗室未來3-5年將重點建設單細胞技術平臺、跨尺度聯合成像平臺、生物化學分析平臺、質譜平臺、藥物篩選平臺、計算與信息平臺、實驗動物研究中心、生物安全防護三級實驗室(P3實驗室)和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努力建成科學問題導向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以及開展多元化對外技術服務和科研合作的開放共享平臺。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灣實驗室主任詹啟敏指出,深圳灣實驗室是以國家實驗室為目標而打造的實驗室,發展定位與國家整體戰略發展布局相一致,同時對接國家健康需求,承接科研攻關任務,并根據國家推動全民健康事業發展的背景要求,調整重大學科科研方向,努力把穩生物醫學“發展之舵”。
他強調,深圳灣實驗室在國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具備先試先行的條件。實驗室將匹配國家“十四五”規劃,圍繞“雙區”“雙中心”建設要求,把握中長期發展節奏,打通創新發展思路,結合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傳統高校、企業產業等管理模式優勢,探索建立規范有序、靈活有效的新型體制機制。進一步強化產業布局建設,吸納高端人才,讓科研人員真正“甩開膀子鉆科研”。實驗室也將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環境中行穩致遠,充分發揮支撐深圳、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生物醫學領域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