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廣州將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這對廣州科技創新領域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科技創新如何助力廣州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南方日報、南方+記者就此專訪了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
廣州市政協委員、廣州市科技局局長王桂林。
疫后廣州要科研與產業“兩手抓”
Q
南方日報:針對當前的新形勢,黨中央強調要加大“六穩”工作力度,并明確提出了“六保”任務。圍繞“六穩”“六保”,廣州市科技創新領域的工作思路是怎樣的?
A
王桂林:我們會繼續堅持科技創新工作的“初心”,著眼于科學、技術、產業等科創鏈條的各環節。即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人才支撐”科技創新全鏈條發展規律。科技局的一切工作,都是圍繞這個規律展開。
如今,我們有些科技在世界范圍內已處于領先地位,瀕臨“無人區”;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還有待突破。因此,必須要開展基礎研究,從源頭獲取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路徑就要調整為“從科學到技術到產業”;創新模式則為以“科學引領產業”實現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首先要把“根本”或者說“源頭”做好,然后才可出新出彩。科技系統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就必須堅持全鏈條發展規律。以往,我們的工作重點在發展產業,著力提升企業數量、質量。現在,廣州要“兩手抓”:既要抓好產業發展,也要加強科學力量的培育。
Q
南方日報:以創新驅動服務全市“六穩”“六保”工作大局,廣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思路。那么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后,廣州市科技系統的重點舉措包括哪些方面?
A
王桂林:首先,深耕“科學發現”,構建“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其中,“1”是指以明珠科學園為主陣地,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第一個“4”是指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建設國家級科研基地;第二個“4”是指以省實驗室為原始創新主力軍,打造國家實驗室梯隊;“N”是指以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技術供給主平臺,帶動國家戰略級新興產業發展。
其次,為市場主體紓困,激發市場創新活力。我們要分層分類支持高企做強做優做大。科技局將推動強化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對供應鏈自我掌控力。同時,還要“保”中小微企業,用普惠制政策和科技金融的手段使之渡難關、穩發展。
此外,通過疫情防控的歷練,廣州的科技攻關優勢有待轉化為產業優勢,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也是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我們要讓高校院所的“所長”、企業“廠長”、醫院“院長”合作,利用好本土的科研、行業、臨床優勢,打造全球生物安全科技高地。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力求“0”的突破
Q
南方日報:您提到要構建“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這些平臺是廣州正在建設的項目。廣州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將其統合發展,打造為一個體系?
A
王桂林:這源于此次抗擊疫情帶來的啟發。廣州科技在戰“疫”期間立了功。為什么?廣州的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創平臺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源于長期布局、厚積薄發。
科學的大樓不是一天建成的。打造“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有助于集中優勢資源支持若干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完善基礎研究戰略布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壯大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實現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從“0”到“1”的突破,積極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具體而言,就是能夠充分發揮大院大所大平臺集聚優勢,規劃布局基礎創新區域載體。同時,圍繞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重大科學問題、產業轉型升級問題和戰略性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對戰略前沿技術、核心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研發、轉化應用的需要,集聚整合國內外優勢資源升級優化實驗室體系。
Q
南方日報:目前,“1+4+4+N”高端戰略創新平臺體系的建設進展情況如何?
A
王桂林:這個體系的打造,廣州才剛剛起步。疫情過后,我們要求明珠科學園盡快動工。目前,已明確入駐明珠科學園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端研發及重大創新平臺等共15個項目。明珠科學園一期土地平整已完工,當地正在推進一期首批項目相關建設工作。
廣州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啟動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智能化動態寬域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動態過程多尺度自主觀測科考設施、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等4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這四個大科學裝置中,有三個在中科院的“十四五”規劃中位列前十,獲批的概率較大。
廣州3批共4家省實驗室按各自的發展階段正在加快推進建設。第一批建設的生物島實驗室在抗疫中發揮了頭雁作用。第二批啟動建設的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實現廣州市科研經費首次跨境撥付香港。第三批啟動的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省實驗室、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等省實驗室,也已完成組織機構建設。
10余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將作為重要的技術供給主平臺,帶動國家戰略級新興產業發展。趁著“新基建”的發展風口,這些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將加速發展。
鼓勵大企業組建研究院并承擔國家重大專項
Q
南方日報:近期,廣州出臺了進一步支持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企業在廣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A
王桂林:高新技術企業是廣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
以核酸檢測為例,廣州的達安基因研制的檢測試劑,位列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首批通過6家企業6個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之一。萬孚生物研發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抗體檢測試劑盒(膠體金法),又成為國內首批正式獲準上市的新冠病毒抗體現場快速檢測試劑。在檢測方面,廣州的金域醫學臨危受命,在全國28個省、區、市開展檢測工作。
這三個企業有一個共同特點:均為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企業。達安基因依托中山大學雄厚的科研平臺,是廣東省高校校辦產業中第一家上市公司;萬孚生物創建于華南理工大學的校辦工廠,是華工的教學實踐基地;廣州金域醫學檢驗中心由廣州醫科大學、廣州生物工程中心等參與投資組建。
從這三家企業的案例,也可以看出近年來廣州在“科學技術產業”鏈條布局的成效。
Q
南方日報:2020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大中型企業加強研發機構建設。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廣州將如何推動企業參與原始性創新的實踐中來?
A
王桂林:廣州將加大落實企業研發經費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力度。截至5月29日,全市研發費稅前加計扣除享受戶數超過13000戶,加計扣除金額458億元(同比增長15.84%),減免稅款114.5億元。
同時,實施《廣州市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方案》,對通過認定高企按企業研發費用投入狀況給予額外獎勵,研發投入大的企業和規模以上企業最高可達100萬元。目前廣州高新技術企業已超過12000家,該政策可以基本惠及有研發投入的所有企業。
在企業的研發投入方面,對于中小微企業和大企業需要區別施策。受制于企業規模和經濟實力,中小微企業很難開展基礎研究。對于這類企業,我們要考慮的是減稅降費,用普惠性政策鼓勵其科研投入。
對于有實力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大企業,則要鼓勵它們組建企業研究院,使之擁有用于開展科研的“人財物”;鼓勵這類企業承擔國家的重大專項,該專項更接近基礎研究。例如,在人工智能方面,發動廣州地鐵、廣州港等企業一起開展智慧交通基礎研究。
廣深共建的特色實驗室將于年底前投入使用
Q
南方日報:在科技創新領域,廣州如何落實廣深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抓住“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比翼雙飛”的機遇?
A
王桂林:廣州與深圳在科技創新方面各有所長,廣州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較強;深圳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的優勢非常明顯。兩市應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創新合作取得較好成效。
在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經有了東莞松山湖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接下來,廣州南沙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與深圳的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特別合作區等重大創新載體進行對接合作,爭取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兩市,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按“兩點布局”模式,廣州與深圳共同建設了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分部。海洋地球物理實驗室、海洋地球古菌組學實驗室、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三個特色實驗室啟動建設,科研設備已進入采購與招標環節,預計在2020年完成設備的購置和安裝調試,于2020年底前投入使用。
我們還鼓勵深圳市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以產學研合作方式與廣州市聯合申報廣東省第二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
此外,兩市要開放共享科技創新資源,建立健全開放型的科技資源共享體系,推動兩地科技基礎設施、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科技文獻信息資源和大型科學儀器的開放共享,建立專家資源庫、技術標準監測評價機構等協作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