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全國或將迎來三甲醫院建設潮。
近日,江蘇省常委、蘇州市市委書記藍紹敏主持會議,專題調度蘇州市三級甲等醫院建設工作。
在此次會議中,藍紹敏強調,建設三級甲等醫院是一項民生工程,蘇州是全國第二移民城市,必須要有和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公共醫療衛生供給,滿足人民對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需求。
因此,未來將加大財政對公共衛生事業的投入,在“十四五”期間,三級醫院數量要力爭增長50%,三甲醫院要力爭新增10家。
事實上,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暴露出公共醫療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就在政府多部門在啟動預備方案的同時,也希望能正視差距、盡快補足短板。盡管此次疫情是隨機事件,但今后加大公共衛生建設已成必然趨勢。
據健識局的不完全統計,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天津、福州、廈門等地均著手擴建大型三甲醫院。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本輪新冠肺炎疫情的推動下,省市級的三甲醫院或將迎來一輪建設潮。
多地擴建+縣域升級
1000家三甲醫院緩解看病難現狀
早在今年1月,2020年全國衛生健康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馬曉偉強調,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要改革完善疾控體系,規范醫聯體建設和管理,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曾幾何時,到三甲醫院看病,已逐漸成為中國民眾的就診習慣。據《2018年中國大醫院門急診量排行榜》顯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廈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武漢同濟醫院、武漢協和醫院這五所醫院位列全國前五名,2018年門急診人次均在570萬人次以上。
毫無疑問,這么龐大的門診量的背后,是醫務工作者繁重的工作量,這也致使大醫院處于人滿為患的尷尬境地。
為破解這一難題,各方也開始積極努力,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紛紛規劃和擴建三甲醫院,各級政府希望通過擴建三甲醫院來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徹底緩解長期以來困擾患者的“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
不過亦有分析人士指出,建設三甲醫院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倘若這些醫院真能投入使用,也還需要1-2年的時間。
圖/ 視覺中國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正當大量的患者融入三甲醫院之時,這讓原本擁有豐富醫療資源的湖北省,也一時間變得應接不暇。
為了完善我國的醫療體系建設,各級政府一方面在建設三甲醫院,另一方面也在將縣級醫院升級成為三甲醫院。2019年6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通知稱,確定了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第二階段500家縣級醫院和500家縣級中醫醫院。
這也就意味著,這1000家縣級醫院要升級三級醫院。此前,根據北京市醫改辦原主任韓曉芳的調查,大醫院至少三成以上的患者都是得了慢病來定期開藥的,再加上很多小病和常見病,保守分析,如果真正建立起分級診療,大醫院的患者數量至少會分流一半。
業內普遍認為,未來將落實分級診療制度,保證“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才能有徹底解決我國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狀。
市場必將擴容
業界預計今年有望突破3萬億
無論是擴建三甲醫院,還是縣級醫院升級,今后的醫藥市場必將擴容。
有數據顯示,我國公立醫院藥品銷2018年高達1.16萬億,而零售藥店及基層機構藥品銷售額根本為3919億和1671億,分別占比22.9%和9.7%,占比有所提升。
2019年5月,國家衛健委先后印發《關于開展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工作》和《關于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兩份通知,均明確要以三甲醫院為龍頭,將優勢的醫療資源向縣級市場所傾斜。
隨后,國家衛健委于2019年6月印發《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第二階段縣級醫院的名單》,確定建立500個縣的緊密型醫共體的形成,隨著醫療機構的全面升級,未來將有更多優質藥品以及手術器械可在基層使用。
與此同時,隨著一致性評價、國家藥品集中采購的改革政策陸續推進,醫療機構市場將騰籠換鳥,大批的創新藥會陸續進入市場。
根據中康樣本醫院數據顯示,2018年Q3以來多種新近上市的抗癌藥物在醫藥端銷售快速上升,安羅替尼、伊布替尼等新上市產品2019年Q1環比增長超過200%。
行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醫藥產業將突破3萬億的生產總值。
現如今,各大藥企都在廣招醫藥代表。有分析人士透露,主要目的在于搶占人才,組建銷售團隊,嘗試資源向縣域市場傾斜。另外,也有一些藥企選擇合作方式,準備在基層市場進行更深層次的發展。
不可否認的是,今后隨著政策以及市場的不斷變化,藥品的采購、支付、用藥、管理的方式都有些許的變化,基層市場將成為藥企爭奪的又一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