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情況發布會。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發布會上介紹,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6年來,中科院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累計投入經費超過18億元,與沿線國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規模超過12萬人次,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近5000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包括1500多名科學和工程碩士、博士研究生)。
2018年11月,由中國科學院倡議并聯合40多個國家、地區的科教機構和國際組織發起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正式成立,這是首個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由沿線國家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共同組成的綜合性國際科技組織,是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及全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合作平臺。
白春禮指出,ANSO理事會日前進一步明確了聯盟的愿景和使命定位,希望將聯盟打造成為在推動、組織和開展科技創新、科研能力建設和實質性活動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組織。近期,聯盟秘書處協調首批37家成員單位,協商達成了《2019-2020年ANSO行動方案》,包括設立獎項和獎學金、搭建專題聯盟和聯合開展培訓項目等。
據悉,中科院目前已在非洲、南美和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創建了9個海外科教中心,正在籌建第10個。“海外科教中心成為相關各方開展國際合作的平臺,吸引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幫助所在國解決了很多困擾他們多年的民生問題,也提高了當地的科技創新能力。”白春禮說。
據悉,針對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中科院布局了100多個科技合作項目,支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2018年設立了“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專項。該專項團隊近期完成了相關研究報告,并于今日正式出版。
此外,在加強科技成果在沿線國家的落地應用方面,中科院設立了“一帶一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聯合院內外百余家科技型企業和研發機構,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產業聯盟,同時建立了曼谷創新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