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從業者,尤其是長期以微信為主陣地的自媒體人,選擇在這個寒冷的冬天來到新榜大會,為的是看一看,經歷了三年的蓬勃發展后,在2018后半年的寒流隱現之時,內容行業下半場的機會隱藏在哪里,互相交流一下過冬的手段。
2018年充滿了轉折和變化,對于內容行業,不全是好消息,也不都是壞消息,有些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在長達一兩年的時間內才能逐漸顯現。
所有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年內的幾次監管動作。
10月20日起,國家網信辦等部門針對自媒體亂象展開了集中清理整治行動,約談微信、微博等平臺,依法處置了全網9800多個自媒體賬號,而在更早之前,數家內容平臺被勒令整改,多款App遭到下架,一些公眾人物也因不當言論被封殺。
規范化,這是新榜在2019年內容創業年度報告中提到的趨勢之一,不僅監管層要求自媒體守住社會底線,平臺方也在積極落實主體責任,通過凈化和擇優兩種手段,處理劣質侵權內容,鼓勵優質原創內容。
內容平臺對羊毛黨和洗稿者豎起了圍墻,微信率先運行“洗稿投訴合議機制”,其他平臺也通過實名認證、設立信用等級、定期查處違規賬號、建立維權通道等,壓縮劣質內容的生存空間,并為堅持生產原創優質內容的創作者提供更可觀的效益。
擺在平臺面前的問題是,如何獲取更多的優質內容,而創作者面臨的,則是如何提高自身生產優質內容的能力。
在新榜大會上,UC大魚號、趣頭條號、快手、鳳凰網大風號和小紅書都向內容創作者們拋出了橄欖枝,各家提出了差異化的賦能方案,如UC大魚號可以連接創作者與阿里大文娛生態,為創作者提供豐富的版權素材,趣頭條則拿出自己飛速擴張的流量池開放給創作者,與他們共享最后的人口紅利。
相比個人創作者,各大內容平臺急缺能夠持續生產優質內容的創作機構,在未來,這些機構將獲得更多的曝光機會和更大的分成收益,而不具備IP孵化和內容量產能力的松散組織,將在這輪行業洗牌中被淘汰掉。
對新媒體來說,大趨勢是公司化運作,標準化團隊作戰,和精細化運營,最終目的是孵化出自己的IP,產生持久的品牌影響力。
GQ實驗室就靠這幾點打破了新媒體運營的天花板,2018年生產了280多篇十萬+文章,超過200個合作品牌,最貴的產品單價3000萬,單個公眾號營收達到近2億的規模,成了中國最賺錢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