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土壤修復的市場被打開,那將是非常大的機會,遠遠超過大氣和水的污染治理,最少需要幾十萬億才能解決土地污染問題。”環(huán)境保護部生態(tài)司司長莊國泰曾這樣描繪土壤修復的“錢”景。
莊國泰的描繪也反映了我國土壤污染嚴峻態(tài)勢。土壤污染被稱作“看不見的污染”,所有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氣污染)的90%最終都會回歸土壤,造成土壤污染。據媒體報道,全國3億畝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威脅,占全國農田總數的1/6。最近的一份全國性土壤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糧食主產區(qū)土壤污染嚴重,南方土壤污染也普遍重于北方。
專家指出,許多地區(qū)的污染已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沒有外來的治理干預,土壤無法自凈,甚至可能生態(tài)關系失衡,污染糧食,影響人類生存。因此,加強土壤修復工作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政府在土壤修復項目扶持和資金上投入力度巨大,土壤修復產業(yè)盈利模式日漸清晰,土壤修復的標準及相應政策法規(guī)也更為完善。隨著“土十條”的即將出臺,將有望給整個行業(yè)帶來發(fā)展的巨大機會,土壤修復市場面臨巨大的市場空間。
歷年出臺土壤治理相關政策
根據我國“十三五”計劃實施的100 個重大工程及項目,其中將開展1000 萬畝受污染耕地治理和4000 萬畝受污染耕地風險管理。若以每畝5-10 萬元修復費用計算,1000 萬畝地則將需要0.5-1 萬億元,年均規(guī)模千億元。
“十三五”計劃實施的17 個與環(huán)保相關的重大工程或項目
但是,目前土壤修復行業(yè)仍處于起步階段,競爭格局相對分散,行業(yè)還面臨著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原料來源不明、生產工藝質量不穩(wěn)定、污染物潛在風險較大、產品技術水平不高、質量控制體系不完善等瓶頸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