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不良反應數據的收集和上報率,不僅代表了一個城市藥品安全管理水平,也對市民們的用藥安全承擔著重要的指導作用。記者近日從深圳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了解到,我市今年共收集到164家單位上報的ADR病例報告6180份。百萬人口比為500份/百萬人口,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
據了解,深圳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截止2014年11月30日,共收集到164家單位上報的ADR病例報告6180份。其中新的及嚴重的2019份,占報告總數的32.67%。這個數據相比往年,有了較大增長。
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中心通過與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建立目標績效管理及月反饋機制,提高了藥品不良反應的數量及質量。同時,將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表嵌入部分醫院HIS系統,簡化了上報流程,促進了醫護人員的上報積極性;還通過高校培訓、分區交流暨培訓會議、報告表質量評估會、醫療機構上門培訓等培訓,進一步提高相關工作人員認識,從而保證報告表數量及質量。
對于企業來說,今年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通過對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及醫療機構的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并現場指導督促,提升了企業其對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的重視。再通過迅速處置藥品風險事件,保障群眾用藥安全。例如,今年9月處置的廣東先強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注射用單磷酸阿糖腺苷說明書中使用劑量印刷錯誤事件,因處理及時,迅速有效地預防了藥品安全隱患的進一步擴大。
最佳時間服藥 避免不良反應
在醫院窗口、藥店,患者咨詢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藥什么時候吃?”深圳市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表示,在正確的時間服用藥物,不僅對疾病治療十分重要,而且是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的有效手段。該中心的專業藥師提醒市民要警惕藥品不良反應,掌握藥品最佳服用時間。
●消化道藥物:一般餐在前30~60分鐘服用。
●促進胃腸道動力的藥物:一般要求在餐前30~60分鐘服用,常見藥物有多潘立酮(如:嗎丁啉)、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
●胃質子泵抑制劑:一般要求在餐前30~60分鐘服用,常見藥物有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抗酸藥:一般在餐后1~2小時或者睡前服用,常見藥物有碳酸氫鈉、鋁碳酸鎂等。
●胃黏膜保護劑:一般在兩餐間或睡前服用,常見藥物有膠體次枸櫞酸秘、麥滋林-S等。
●助消化藥物:一般在吃第一口飯后服用,常見藥物有胰酶、多酶片、干酵母片等。
●調節胃腸道菌群的藥物:一般在餐前15~30分鐘服用,常見藥物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等。
●高血壓藥物:服藥時間要根據患者自身血壓波動規律而定。
高血壓患者血壓波動情況因人而異,大部分患者晨起血壓較高,也有少部分患者睡前血壓較高。因此,服藥時間要盡量貼合患者自身血壓波動的規律,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一般情況下,人體血壓在上午6:00、10:00和下午4:00、8:00處于高峰值,藥物通常在服藥后半小時開始出現作用,2~3小時達到高峰。因此對于多數患者如果是每天服用兩次,第一次用藥是早上起床后半小時以內,第二次可以在下午4:00~6:00之間服用。如果有24小時血壓監測,可以在24小時血壓監測的結果指導下,在高峰前1小時服藥。常見藥物有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釋片等。
●糖尿病藥物:
磺脲類降糖藥:一般在飯前10~30分鐘服用,常見藥物有格列齊特、格列美脲等。
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一般在飯前5~20分鐘服用,常見藥物有那格列奈、瑞格列奈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一般在飯中服用,所謂飯中,即指和第一口飯同時嚼服,常見藥物有阿卡波糖等。
雙胍類降糖藥:由于此類藥物對胃腸道刺激較大,建議在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可減輕胃腸道反應。另外也需考慮藥物劑型,如為腸溶片,應餐前半小時服用,以減輕胃腸道反應。
●他汀類藥物:人體膽固醇合成有晝夜節律性,午夜至清晨為旺盛期,他汀類藥物適宜夜間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