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工程院院士、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研究員魏復盛
近年來,頻繁出現的大范圍霧霾污染、鎘大米暴露出的土壤污染等眾多環境事件,使我國環境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實施中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與將要出臺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顯示了國家在政策層面上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監測儀器產業也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和壓力,如何解決面對的眾多問題,更好的為環保產業提供技術、產品和服務,同時讓產業自身能有更好的發展?儀器信息網近期就當前環境監測儀器產業的發展等問題采訪咨詢了魏復盛院士。
環境監測儀器近十年來取得快速發展
魏復盛院士說,隨著環境問題的突出,人們對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已經沒有什么異議,污染問題已是“人人喊打”,但要打哪里,向哪里發力?科學分析和研究是先決條件,因此環境監測技術非常重要,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最近十年,環境監測系統的所有儀器設備基本全都更新了一遍。對環境監測儀器產業來說,這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在這十年里,國產儀器的發展變化也比較大,本世紀初國產儀器的市場占有率很低,而在目前,雖然高端環境監測儀器仍被進口產品占據90%左右的市場,但在中低端產品中,國產儀器憑借及時的維護、較低的采購價格和維護費用,已占據較大市場份額。尤其是污染源在線連續監測、煙塵煙氣連續監測、SO2及NOx檢測、水質常規監測方面,國產儀器已占70%-80%。
魏復盛院士作為研究環境監測技術及環境化學數十年的學者,也關注著國產儀器這些年的發展:“十年前,很多國產儀器廠商規模都比較小,也缺少責任意識,只考慮怎么把產品賣出去賺錢,但產品往往用了沒多久就壞了。而這些年來國產儀器企業進步不小,近幾年逐漸興起的一些國產儀器企業,產品質量比較好,有責任心,也培養了一定的市場信任度。”
“國產儀器的崛起已經使進口產品價格大為下降,如電廠的煙塵煙氣監測系統,以前一套需要100-200萬元,現在只需要數十萬元,國產儀器在某些領域優勢甚至使一些進口儀器難以與之競爭。但是國內用戶目前對國產儀器的信任度還比較低,有些用戶仍有著更信任進口儀器的習慣性思維。因此國產儀器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地下水領域有著儀器產業的發展機會
面對層出不窮的環境污染問題,一般群眾的感覺是環境監測工作和污染處理似乎總是慢一拍,而且隨著工業的發展,人類合成的化合物已是數以百萬計,新污染物層出不窮,當前的環境監測技術是否能跟上形勢?對此,魏復盛院士介紹說,環境監測工作所要做的并不只是簡單的檢出污染物的存在,這是一項長期的矛與盾的較量。現在的情況是,原有的產品,如農藥、工程塑料、日用化工品等在研究中被發現是有毒有害、或是難于降解的,于是就會研究出新物質作為替代品,新物質如果經分析證明生態風險較小,就可能應用在新的工業產品中,并散發到環境中。但不斷改進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技術又不斷暴露出新合成物對環境的影響和危害,比如特氟龍,以前人們認為它是很穩定的,結果后來研究發現其在人類血液中被檢出,難以降解,屬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再比如多溴聯苯醚,以前曾經在防火涂料、電器涂層等方面廣泛使用,但后來也被研究發現是新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一種污染物對人體有什么危害,它在環境中處于什么樣的水平,都需要分析研究,新的問題總是會不斷出現,而環境監測技術與污染物的較量也會是一個持久的過程。
我國的污染防治將在大氣、水、土壤等方面全線展開,環境監測儀器產業在哪里有更好的發展潛力?對此,魏復盛院士表示,比較看好地下水監測市場:“針對我國地表水資源的問題,之前的國家水重大專項已開展了五年時間的研究,而地下水尚未有類似的研究。我國的地下水資源現在主要面臨著兩個問題:過度開采和地下水的污染。過度開采主要帶來的是地面沉陷問題,地下水的污染則關系到大約3億人的飲水安全。國家曾用兩個五年計劃希望解決農村飲用水問題,而環保部對地下水污染的分析調查也經過了長期的醞釀,未來將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地下水的污染監測和評價將是儀器行業不錯的發展機會。”
正視環境問題,土地污染需要解決
對目前嚴峻的環境問題,魏復盛院士表示,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是好事,但也不要對環境問題太過悲觀。我國現在的環境不如英美等國家,但比一個世紀前要好,比發達國家工業化時期也要好,我國八十、九十年代的污染和國外工業化初期相當,現在則相當于國外的工業化中期水平。也許大家都很想看到環境的快速改善,但很多治理措施并不是立竿見影的。要治理環境,控制污染排放等措施之外,還需要增強環保意識。現在南方稻田有一個普遍問題就是土壤酸性增加,重金屬可溶性增加,污染加劇,種植出的糧食重金屬含量增加,土地機能也受損害。其實很多年前農民們都知道,需要向田里撒播石灰,使土壤的PH值提高,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樣做的科學原理,但他們的經驗知道應該這樣做。但是現在,已很少有人再向稻田里施用石灰。
農田是確保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關卡和首要環節。土壤的污染會產生“鎘大米”這樣的污染食品,而不法商人手段多多,比如將被污染的糧食摻入正常糧食,混合后的糧食檢測污染物時并不會超標。因此土壤的污染厄待解決,不能等到種植出受污染的糧食后才開始考慮食品安全問題。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調查,目前我國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耕地占3%,約6000萬畝,其中87.9%為適合農耕種植條件的一二類土地,12.1%為具有潛在生態風險的土地。魏復盛院士認為需對這些土地進行甄別,分析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如果確認了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土地應禁止用于糧食和農產品種植,改為種植經濟作物,或是用于生態用地、建筑用地,同時給予農民一定的經濟補償。在之前,已有一些比較好的處理農田污染的案例,如廣西某村曾因鉛鋅冶煉工廠而造成4000多畝土地受到重金屬污染,后來由國家對受污染的土地進行了處理,并向農民提供了每畝數百到一千元的補貼。對農業部目前展開的土壤污染試點治理,魏復盛院士表示贊許,認為方案是比較簡單可行的。
魏復盛院士簡歷:
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系,并留校任教;
1985年到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作,曾任副站長、總工程師、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付理事長,全國環境監測專業委員會主任,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74年開始從事環境污染物質分析方法研究;
1985年領導和組織了全國監測分析方法的研究、驗證和統一及標準化工作。負責組織并承擔國家科技部一系列重大攻關課題,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十余年負責承擔了多項合作課題。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部級科技二等獎三項、三等獎兩項。編著或組織編寫的專著十余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二百余篇。主要研究方向:環境化學、環境監測技術、環境污染與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