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相關信息顯示,到2015年,我國質監體系價值超過160億元的儀器和11萬余人將轉制為第三方檢測企業,參與到市場競爭中。就此轉變,將對第三方檢測市場以及質監體系帶來深遠影響。以下為讀者向儀器信息網來信投稿。
檢測能力將捉襟見肘
檢測能力問題。原來的質檢機構屬于行政劃分,基本上只檢測自己管轄范圍內的企事業單位的樣品。改革后,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必然會接到很多,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樣品。雖然現在理化分析都依賴儀器分析,但是人為誤差這種系統誤差是難以避免的。
“閑人”誰來消化
人員配置問題。看上去改制以后會有幾萬人充實到檢測隊伍當中,但是真正能干活的技術人員也就占三分之一左右。現在的質檢機構檢測人員,就已經是捉襟見肘了。而且各大高校,近幾年對于理化分析人員的培養,也日益減少。即便按照檢測機構規模化的思路去想。那三分之二的人員如何安置。
價格戰遲早開打
市場競爭問題。原來質檢機構屬于行政劃分沒有競爭問題,企事業送檢樣品,也都到指定的機構。按照檢測業務市場化的思路,競爭性市場必然會出現價格戰,而檢測市場的特點是,固定投入很高,運營費用很低,如果產生惡性價格戰,后果不堪設想。
與國際水平有差距
執行標準問題。現在檢測機構依據的標準有,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個別的也會依據國際標準。現在國內的理化檢測的標準都存在如下問題,較陳舊,有缺失,非強制,不統一。按照檢測標準國際化的思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告權威性待考
授權認證問題。第三方檢測機構,要走規模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道路,必然要通過實驗室認證/認可。而現在的國家認證/認可委,業務接待能力有限。檢測機構的檢測報告,權威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