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鎘超標,農夫山泉被指生產標準不如自來水,紙塑包裝疑似遷移出塑化劑……食品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給公眾帶來的擔憂和疑慮仍未散去。在浙江“兩會”期間,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海洋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鄭斌建議,應大力支持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發展,通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利于民眾快速獲得食品安全相關信息。
據調查,在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光的近幾年,有84%的中國消費者聲稱在過去兩年里自己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提高,而這一數據在美國和英國僅為50%和47%。另外,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也低于50%。
“現在浙江民營檢測機構處于起步階段,在政策層面需要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加快政府購買,以進一步釋放需求。”鄭斌表示,通過稅收減免和儀器購買補助等優惠政策,來扶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民營企業成立食品安全第三方檢測機構。
僅有獨立的檢測機構,很難對當下的食品安全有實質性的改觀。對此,鄭斌認為,可嘗試培育一批食品類行業協會和食品安全服務的專業性社會組織,鼓勵組織制定標準或最低質量要求,利用內部通報、行業曝光、終身禁入等內部的非法律懲罰機制,更有效地震懾和抑制違規逐利行為。
“食品安全最重要的還是要從源頭抓起。”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億邦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戴方國指出,食品安全問題應重在源頭監管,但現在源頭的監管非常薄弱,相應的處罰力度不夠。未來在加大懲處力度的同時,更要在生產過程每個環節加強監控,強化食品安全追溯機制,建立安全監管信息系統。
他舉個例子說,未來每個食藥監工作人員都應該配備電腦,建有食品藥品監管信息,讓相關部門質量信息能及時反饋交流。
浙江省政協委員、杭州宏勝飲料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宗馥莉也建議,逐步建立食品安全熱點問題的媒體與科普專家委員會對話與溝通機制,在發生食品安全熱點問題時,第一時間將科學觀點準確快速傳播。
另外,她還表示,要打通科技界與媒體溝通交流的渠道,強化食品安全中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