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楊棟梁在《求是》雜志上撰文《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指出:“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實現安全生產,關鍵是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楊棟梁表示:“要加強科技支撐和教育培訓,把安全生產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加快實施安全科技‘四個一批’(一批當前急需的科研課題、一批可轉化為現實安全保障能力的科研項目、一批先進適用技術、一批重點示范工程)。”
近日,國家安監總局在重慶召開煤礦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成果交流推廣現場會。
構建支撐體系 推進“四個一批”
2012年7月,國家安監總局出臺《關于加強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工作的決定》,就實施“科技強安”戰略明確了安全科技創新的目標任務,要求加快組織實施“四個一批”項目,著力提升安全科技支撐保障能力。
緊接著,國家安監總局成立了由副局長楊元元任組長的安全科技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研究制定安全生產科技長遠規劃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審定安全生產科技重大項目;研究決定安全生產科技研發、推廣、轉化及應用重大事項;統籌協調推動市場、企業、產學研機構、政府及有關部門相結合,并按照《安全生產科技“十二五”規劃》,指導各地按計劃推進實施安全科技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
2012年9月,國家安監總局下達了首批69個安全科技“四個一批”項目,其中大部分來源于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同時,國家安監總局還相繼組織開展安全生產百項先進適用技術、千項新型實用產品推廣和百佳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遴選等工作,并以國家安監總局名義發布了51項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565種安全生產新型實用產品,命名了27家安全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
在加快實施“四個一批”項目的同時,國家安監總局還努力探索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和安全生產相結合的路子。他們與工信部聯合,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藝、技術和裝備;與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簽署了科技戰略合作協議;與教育部、河南省和河北省政府簽署了共建中國礦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北聯合大學戰略合作協議;參與了以中國礦業大學為中心,由8所高校、近10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同組建的安全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并積極支持華北科技學院籌建職業衛生協同創新中心。他們還與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安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外發布了安全科技需求指南,積極引導社會和企業開展安全科技攻關,培育和發展安全產業。
部局共商大計 攜手攻破難題
為使全國各級科技和安全監管部門充分認識科技進步對保障安全生產的重要作用,加強安全生產科技研發與應用,國家安監總局多次與科技部舉行會商。2011年,科技部與國家安監總局聯合印發了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科技支撐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科技和安全監管部門始終堅持把預防事故作為安全生產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動實施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安全生產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力度,推動安全科技成果產業化。
在雙方努力下,一大批重要項目納入國家計劃。如“重大生產事故預警與救援”被納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并作為重點支持領域及優先主題,重點支持研究開發礦井瓦斯、突水、動力性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開發燃燒、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業事故防控與救援技術及相關設備;“強化生產安全保障技術能力”被列為《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重點任務之一,重點支持煤礦、危險化學品等高危行業領域事故預防、控制、監管、處置與應急救援技術及裝備的研究,煤礦及非煤礦山采掘、油氣開發、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生產事故與職業危害防控技術,事故災難應急處置技術的研發等。
“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共安排了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17個、國撥經費4.4億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3項、國撥經費0.7億元,系統開展有效防范和遏制生產安全事故的共性、關鍵性技術研究。這些項目在煤礦瓦斯、火災、水害、頂板等重大災害監測監控和防治,以及應急救援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突破,在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職業衛生、應急救援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
“十二五”以來,科技部進一步加大對安全生產領域國家重點科技計劃項目的支持,安排了“深部及中小煤礦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化學品儲運安全保障技術研究”等24個重點項目,項目總經費達11.9億元,其中國撥經費8.7億元。
與此同時,國家安監總局還以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職業健康、應急救援等行業領域為重點,面向全國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征集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2012年共征集1103項,經專家評審后發布663項。今年截至目前已征集1046項,通過專家評審683項。對這些征集來的項目,國家安監總局經過認真評審,梳理出涉及煤礦、非煤礦山、應急救援等重點行業領域關鍵技術8項,并于今年7月再次會商科技部,爭取納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并選擇具有示范意義的成果或項目,聯合召開現場推廣會。
促進成果轉化 提升保障能力
近年來,在國家安監總局的引導和推動下,安全生產領域以防范重特大事故為主攻方向,在煤礦瓦斯、火災、頂板、水災等重大災害防治,非煤礦山尾礦庫在線監測,智能監控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先進技術成果。
“自動化安全控制系統”“HAN阻隔防爆技術”“GPS衛星定位系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尾礦庫在線監控和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幾年前,當聽到這些專業名詞時,很多人還搞不清它們效用何在。而今,一大批先進適用新技術、新裝備已相繼問世,走進一線,筑起了一道道防范事故的堅固屏障。
如開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排水中心,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開灤國家隊“四隊一組”中的排水隊,自1982年成立以來,先后參與了煤礦、鐵礦、銅礦等礦井搶險救災工作60余次,在深井排水救援、礦山水害預防和治理等工作中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為我國突水掩井排水救援和復礦工程提供了設備物資及技術咨詢服務,并參與研究、制定了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的建設、發展計劃。目前,中心配置水泵19臺(套),具有流量大、揚程高、技術先進、性能穩定、安全可靠等特點,已能按照國家礦山應急救援隊的調遣程序開展應急救援,出動迅速、安裝快速,能保證一次性啟動排水成功,減少了因災害帶來的損失,為生命救援提速。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爆炸科學與技術、火災科學、煤礦安全技術3個安全生產重點試驗室,八大類60項安全生產技術示范工程,170多家甲乙級安全檢測檢驗機構。在煤礦瓦斯、火災、水害等重大災害監測監控、大型尾礦庫潰壩在線監控、安全避險“六大系統”“三高氣田”鉆井安全技術、重大危險源監控與事故應急救援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通過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已有300余項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裝置,167項成果實現了轉化應用,形成國內標準200余項。這些優秀科技成果中,5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
目前,安全科技已從過去主要依靠科研單位,發展到以項目為紐帶,覆蓋相關行業領域近百家單位,初步實現了安全科研與事故預防的緊密結合,安全技術裝備與安全生產需要的緊密結合,以及安全科技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國的安全生產技術研發中心、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和示范工程將分別增至30個、50個、5個和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