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儀器質量不穩定 可重復性還有待提高
2012年,我國科學儀器行業(12個子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316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269億元,同比增長23.4%,占行業總產值的31.9%;實現利潤202.3億元,同比增長22.34%,占全行業利潤(604億元)的33.4%。
“2012年,科學儀器行業增長規模首次進入機械裝備工業前三名,但就市場而言,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相比仍然處于劣勢。”閆增序在4月19日舉辦的2013年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上說。
國際儀器制造商——安捷倫科技化學分析集團新興市場測量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李林也發現,有時候拿一臺國產儀器作檢測,各項指標與國外產品相比并不差,但換一臺再測,指標就會出現很大差距。
“國內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可重復性還有待提高。”李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何保證自己承諾的質量指標都能夠做到,這是國內企業需要認真反思的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教授孫宇鋒認為,產品的可靠性其實就是產品是否經久耐用,但這方面國產科學儀器還很匱乏。
“產品質量不能只靠檢測,國產儀器的很多質量問題都出在研發設計環節,可靠性應該通過設計賦予,并在生產中給予保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孫宇鋒強調。
國產儀器急需創新企業應揚長避短
回顧2012年我國儀器儀表行業走過的路。2012年,是不平常的一年,我國儀器儀器行業在面臨著歐債危機、美國經濟不景氣的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求生存,一路風雨,有憂傷也有歡樂。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既要看到我國儀器儀表工業取得的重大成就,仍然要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
截止2012年底,我國國產產品的總體質量還是可以肯定的,我國自主研發的產品在性能和功能方面已經達到國際水平。但是在產品的一些可靠性上,卻仍然還是國產儀器儀表行業發展中的一大硬傷,這同時也成為國產儀器亟需解決的硬傷之一。
在自動化控制系統及現場儀表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等領域,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中高檔儀器主要依賴進口的形勢仍未改變。因此,未來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的發展目標是:達到、趕超、引領世界一流水平。
很多儀器制造企業面臨著既要生存又要創新的發展瓶頸,為了生存往往選擇急功近利的發展方式。對此,李林認為,國內企業應該揚長避短、優勢互補,共同生存、共同發展,“許多企業希望自己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做好,這是不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