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質量安全備受世人關注,無損檢測技術發展迅猛,其中近紅外光譜和太赫茲光譜技術是其中的佼佼者。
7月3日的專題是由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科近藤直教授做題為“Agricultural Products Grading Systems with Nondestructive Inspection Sensors”的報告。
在水果分級過程中,水果位于傳送帶上,CCD攝像機配置在傳送帶的上方及周邊,在傳送帶的兩側安裝有無損傷檢測裝置。當水果通過CCD攝像機時,水果的顏色、大小、形狀、表面損傷情況等均被記錄下來,通過這些信息的計算機處理即可完成一般分級作業。若想進一步了解內部質量情況,可通過無損傷檢測裝置測定糖度和酸度等指標。無損傷檢測方法按檢測項目大致可分為近紅外糖酸度分析法、力學成熟度分析法、可見光成熟度分析法、激光分析法、X射線分析法,其中近紅外分析法應用的最多最廣,技術相對成熟。
7月4日由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農學研究科小川雄一副教授做題為“太赫茲波在食物生產中的應用展望”的報告。
雖然太赫茲技術現處于初級階段,卻有著巨大的潛力。盡管它受到現有系統的限制,但改善檢測能力,可以在質量控制和食品檢驗中應用并達到商業化。并且,太赫茲光譜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如其光子的能量只有毫電子伏特,與X射線相比,不會因為電離而破壞被檢測的物質;太赫茲輻射對于很多非極性物質,如電介質材料及塑料、紙箱、布料等包裝材料有很強的穿透力,可用來對已經包裝的物品進行質檢或者用于安全檢查;此外,大多數極性分子如水分子、氨分子等對太赫茲輻射有強烈的吸收,可以通過分析它們的特征譜研究物質成分或者進行產品質量控制;同時,許多極性大分子的振動能級間的間距和轉動能級間的間距正好處于太赫茲頻帶范圍,使太赫茲光譜技術在分析和研究大分子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報告會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韓東海教授主持。
報告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