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在列車上顛簸一整夜的河南省科學院研究員白莉和他們的水質檢測小分隊,帶著連夜加班趕制出來的四套“ZZW多參數現場測試儀”趕到四川雅安,迫切需要水質檢測的現場。這套水質檢測儀器歷經十多年的研究,主要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吸式水質快速測試管”(顯色系統)和“智能化全色測試儀”(檢測系統)兩大核心技術組成,形成了獨特的水質現場快速測試方法和產品體系。尤其是由57個品種的測試管組成的顯色系統與檢測系統測試儀配合,可在現場數分鐘之內完成對某一待測物的快速測定
截至4月28日17時,應急監測人員通對飲用水水源地、河流水質重點斷面的常規項目和生物毒性、重金屬、有機物等特別指標的監測,雅安地震災區暫無污染信息,雅安、樂山(微博)、眉山(微博)、成都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均達標,地震災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放射性水平正常,核與輻射安全有保障。蘆山地震災區環境風險處于可控狀態,請災區群眾放心。
繞路千里,應急監測
地震發生后,省環保廳成立了環境應急監測小分隊開展應急監測,組織環境監察人員趕赴災區開展污染排查,同時組建危險廢物和化學品應急小分隊、核與輻射環境安全應急小分隊,協助雅安市環保局排查放射源安全隱患并開展必要的輻射環境監測工作,避免發生次生環境災害。
省環保廳監測處介紹,截至4月28日,針對災區的監測工作已經進行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4月20日至24日,監測人員重點開展了災區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和河流重點斷面水質監測。
這是一段艱苦的旅程,有媒體用“繞道千里,挺進寶興”來概括監測人員進入災區的不易。
為了盡快準確了解重災區寶興縣城飲用水水源狀況,4月21日上午,省環境監測總站地震應急監測領導小組組長杜明下達進入寶興縣城的命令。
接到任務后,省環境監測總站應急監測隊員經與雅安市環境監測站站長劉子芳商議,制定了前往寶興縣采集水樣的監測方案,將省環境監測總站和雅安站監測人員混編為兩組,第一組前往寶興縣采集飲用水水樣,第二組前往銅頭采集寶興河出境斷面,即寶興和蘆山交界處地表水樣。
由于前方道路還未完全打通,兩批應急監測隊員均受阻于半路,無法進入寶興縣城。第一組應急監測人員在徒步1個多小時后,采集了寶興河銅頭庫區靈關鎮下游5公里處地表水樣,返回蘆山縣城;第二組于4月21日上午11時50分抵達銅頭,采集到寶興河出境斷面地表水樣,并送回蘆山縣現場實驗室分析。
四川省環境監測總站派出由副站長羅彬帶隊的第三組應急監測隊員,由成都出發繞道千里前往寶興縣。羅彬一行于4月21日中午從成都出發,經雅安、瀘定、丹巴(微博),于當晚抵達小金縣。
4月22日上午7時15分,環境應急監測隊員翻越夾金山進入寶興縣境內,并與寶興縣環保局工作人員會合。隨后,應急監測隊員到達寶興縣磽磧鄉飲用水水源沉砂池開展采樣工作。當天12時許,寶興縣內兩個水廠飲用水水源地水樣采集完畢,并被帶回成都進行監測分析。
全面監測39個受災鄉鎮飲用水源地
4月24日起,雅安地震災區全面進入賑災減災階段,為確保災區環境安全,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相應轉入以確保飲用水安全、防范地震次生災害發生為重點的第二階段。
26日,四川省環保廳黨組書記、廳長姜曉亭(微博)深入雅安市重災區督查指導環境應急工作,并看望慰問了奮戰在災區一線的環保系統職工。
在此之前,省環保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董曉輝趕赴災區多個監測點位檢查指導。
環境監測轉入第二階段后,在省環保廳的指導下,省環境監測總站專門制定了第二階段環境應急監測方案,并整合全省環境監測力量,監測災區飲用水水源水質。
截至25日13時,全省環境監測系統已有省環境監測總站、內江(微博)、攀枝花(微博)等12個監測站參加到“4·20蘆山地震”災區環境應急監測的行列中。
據介紹,這一階段的應急監測增加了有機項目、重金屬等48個指標,特別強化了生物毒性等方面的監測。
各監測站應急監測力量對中心災區蘆山、寶興、天全、名山所有縣城、39個受災鄉鎮、一些重點村飲用水源地的pH、主要重金屬、有機物和細菌學指標進行監測,對部分集中安置點飲用水源的pH、生物毒性進行監測分析。成都站承擔部分災區飲用水源水質分析任務。
將重點監測安置點水源地
自4月28日開始,針對災區的應急監測進入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應急監測將會突出重點點位和項目。
省環保廳監測處介紹,在前兩個階段,“只要有水源就進行監測,現在要將監測的重點放在安置點附近的水源地及集中水源地。每一個安置點周圍的水源地都會進行監測。”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省環保廳主導的環境應急監測已覆蓋雅安市蘆山縣、寶興縣、天全縣和雨城區等區縣的50個受災鄉鎮、集中安置點和9個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為讓公眾及時了解水質監測信息,省環保廳每日向社會公告受災鄉鎮及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結果。截至28日17時,省環境監測總站共發布應急監測快報4期、應急監測專報12期、手機快報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