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東大學獲悉,在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111學科發展引智基地”項目建設的支持下,山東大學環境考古學創新引智基地將在已有的環境考古實驗室、植物考古實驗室、動物考古實驗室、陶器分析考古實驗室、石器分析考古實驗室之外成立古代DNA實驗室,打造考古實驗教研體系。
“實驗室教研體系的建立是基于我們對當前考古學的多學科、跨學科發展方向的把握。”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告訴記者,早在20世紀90年代,山東大學考古研究團隊在中美合作開展的“日照兩城鎮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項目中意識到,運用自然科學分析方法,采用跨學科合作的研究方法,是當代考古學研究對傳統研究的重要突破。
“現代考古學從實驗室里得到的信息量越來越多。”方輝認為,我國傳統考古學研究受研究方法與技術的制約,使很多有價值的信息被遺漏。近30年來,國內考古學界一系列實驗室相繼建立,研究者將那些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從田野帶進實驗室,通過特殊的方法從土壤中提取出來,再進行分析,得到了大量具有說服力的實證。
探索古人類社會及其生存所依賴的自然環境,這是繼關注年代信息的傳統考古學新的考古研究方向。方輝介紹說,通過用各種自然科學分析方法對考古遺址發現的信息進行解讀,可以得到比年代更豐富的信息。
此外,方輝表示,保留在古代生物遺骸中的遺傳物質DNA是一種重要的遺傳學資源,古代DNA分析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成功運用已成為一個新興的考古學研究領域。通過分析保存在古代遺骸中的DNA序列,可以直接揭示出古代群體中的遺傳信息,在解決人類的起源與遷徒、動物的家養和馴化過程,及農業的起源和早期發展等重大考古學問題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